飘香的“立冬”饺子
2015年1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冉庆亮

  落叶飘零,菊花吐艳,大雁“嘎嘎”飞南天,季节从“霜降”里蜕变,“立冬”的寒潮就像汛期的黄河水滔滔涌来,激起我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感觉时光梦幻般倒流,远去的立冬便浪花儿般鲜亮亮地绽放于河面浪尖。
  小时候,每当“立冬”来临,母亲就笑成一朵花儿。遂说,明儿立冬了呀,咱吃水饺啊!有时候,爱吃水饺的父亲故作深沉,说还吃吗?怪啰嗦的!母亲就一脸的佯嗔:不吃水饺还行,这月就这么一个大节,年年立冬吃水饺,咱不能破了老祖宗的规矩。
  父亲就点点头去赶集,狠了狠心买回巴掌大块肉,可一多半是肥肉膘子。母亲就到自留地拔棵白菜或摘个冬瓜作馅儿。稻谷归仓,地里也没啥活儿。“立冬”这天上午,父亲和母亲就专事在家包饺子。先是父亲切肉,他拿起菜刀,正一下背一下在瓷盆沿上蹭几下,刀刃锋利了,就将肉纵切若干条,然后横切,刀与菜板的碰撞是那种有节奏的脆脆的“当”“当”声,当那“当”“当”的欢快戛然而止,菜板就堆起拳头大的肉丁了。
  接下来,是母亲剁菜馅儿。母亲微微笑着,菜刀在她手腕的起伏中舞着,“嘚”、“嘚嘚”、“嘚嘚嘚”、“嘚嘚嘚嘚”……那声音听来好像在说快板,又像似万马奔腾。当母亲收住刀,眼前已是一座青山了。她将菜末的山捧进一块洁净的白棉布,将菜板倾斜,抓布手一拧,菜里的水就“哗哗”地流向脚下的盆里了。“咯咯咯,他爹,你看,明年年成准不赖!”父亲就俯首看盆,“嘁,就这黄花绿沫白泡泡能定丰收?”“这是个好兆头嘛!”母亲哼起“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手里和着的面却是一半白面一半地瓜面儿。
  这时,弟弟在外面玩腻了回家,惊讶着个大花脸,“妈妈,来亲戚吗”?
  “不来亲戚啊,今儿是过立冬!”“啥叫立冬呀,为啥要吃水饺?”“说你也不懂,去,洗脸去,灰头土脸儿的!”弟弟犟,非上头扑脸地缠着母亲回答他的问题。
  母亲弓着腰擀面皮累了,她直了直腰扔下面皮儿,说“立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书上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蕴含着秋收冬藏的含义。但这个时候还不是太冷,却是告诫人们注意保暖,确保健康过冬。
  老辈人相传,早先有天子迎冬民间贺冬的习俗。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民间贺冬,也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趋势。
  我们这儿的贺冬习俗就是立冬吃饺子。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还有句谚语,叫做“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吃饺子,老人们叫“戴耳朵套”。
  “呀,光顾着说话了,该煮水饺了。”母亲轻轻整理下盖垫上的水饺离去,饭屋里响起“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不多会儿,桌上摆满了热腾腾的水饺。各家各户都是同样的饭,水饺的芳香弥漫了整个村庄。
  母亲忙活着端水饺汤,父亲砸着蒜泥儿,我和弟弟已“哧溜哧溜”吃下半碗。“慢吃慢吃,每人两碗管够!”母亲遂向我们碗里拨水饺。我和弟弟赶忙给父亲母亲拿毛巾擦汗,把水饺推到他们面前,一家人吃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浓浓的温馨弥漫开来。
  现在,喜逢盛世,生活好了,饺子的样式越来越丰富,机器包的、手工做的、速冻的、素馅的、肉馅的、三鲜的……只要我们想吃饺子,随时都能吃到。但我还是想念儿时飘香的“立冬”饺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