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来的能力
2015年11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D02
2015.11.20 星期五
  想想这个年代还有一点需要静下心来才做的事情,恐怕也就只有读书了吧。
  提起读书,我脑子里有那么几个零星的记忆片段。高考前那一两年,我变得很厌学,除了喜欢的那一两门学科还在认真听讲,上课其他时间几乎都在用来看闲书,回家后也是把杂志藏在抽屉里,家长在身边的时候装模作样在写作业,一离开便拉开抽屉看书,其实父母并非严禁我读课外书,只是在那样一个只能学好书本才有未来的大环境下,读书在我心中自然就成了一件只能偷摸干的事。
  因为离家近,我的很多书都是在席殊书屋买的,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在外地求学,都没有再去过席殊,当再次路过的时候,那家并不大却风格十足的书店,早已关张易主。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自己很少再读书,却购买了大量的杂志,以至于整个地下室的三面墙全做成了杂志架,不买书的原因还有一点,自己真的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持续的读完一本书,很多书读了三分之一,再次读的时候之前的内容早已印象全无。
  很长一段时间,去逛书店只能看到小孩子们,再大一点的孩子很多都在家长陪伴下选购教辅书籍。我一度认为这个社会年轻人们已经几乎可以不读书了,他们用手机和电脑能获取永远看不完的资讯和信息,直到2013年我出差去重庆遇见了西西弗。
  重庆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满街的低胸短裙长腿让这个城市显得极为躁动,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城市的书店,我再次被读书的魅力所震撼。在西西弗书店里,七八排长条凳密密麻麻坐满了安静读书的人,各式的文化活动海报悬挂在书店的各个角落,带桌椅的区域挤满了抄书和做笔记的青年,就连收款台前也排起了大长队。很多人找不到座位就沿书架依序席地而坐。这里没有儿童的吵闹、没有家长的催促,没有情侣们的甜腻,只有静静的在读书。在书店结账的柜台旁写着:“背包太沉,存吧;站着太累,坐吧;书太贵了,抄吧。”不夸张的说,我还真就因为这句话,霎时间对整个重庆印象大变,突然感受到一个书店的温暖和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
  品聚的徐欣说,2013年是济南书店全线关张的一年,能走的都走了,该留下的也走了。也是在那一年,他开了一家书店名叫品聚书吧,那里有书、有咖啡还有一些文化人的聚会。
  重庆之后的每次出差,我都会逛一逛当地的书店感受一下,每个城市总有那么一两家能让你感触到些什么,而我也不禁好奇,在出版行业极其不景气的年代,在人们都只想着如何享乐如何赚钱的时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坚守着书店?逛得越多越了解越发现,有些书店的本身便是一个故事,有的书店是一种模式,还有的书店之所以能被本地的文化人所推崇,除了书籍还有对一座城市精神空虚的慰藉。
  这一期,我们借阅读之名,写了些故事,讲了些段子,提了些观点,只是希望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只有现实的现实,还可以有精神的精神,毕竟,是时候该慢下来,静一静了。

  @Caucasus:【胡雪岩的启示】中国人读书和西方人读书不一样,西方人读书是为了求知识,中国人却不是。中国人认为,与知识相比,道理更重要。所以,中国人认为,读书最重要是为了明白道理。
@一地秋白:中国人现在除了让自己的儿女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之外,自己是坚决不读书的,也是坚决不买书的。根据外国人不怀好意的统计,以色列每人平均每年买44本书,韩国人买12本书,中国人买0.5本书。看到这个数字,就知道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几本书了。
@孟莎美:中国人并不是不阅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但微博和微信太过于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陈丹青:要看的人,自会去看;不要看的人,宁可去餐馆,去歌厅,去赌场,那也很好。
@高希均: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遇到德军的空袭,很多房子被炸塌了,有一处图书馆也已倾颓,地面满是尘土和砖石。然而,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几位穿着得体的英国男人,竟然不顾敌机刚刚离去,穿进废墟的图书馆,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然后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