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青龙山蟠龙寺庙会
2015年1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庙会老照片
  旧时庙会上农具市一角
     青龙山地处章丘东部,与淄博交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山上多砂石,但在东南半山腰,有一条很长的青石,弯弯曲曲绕在砂石中,似龙飞舞,故而得名。旧时青龙山庙会在周边地区颇有名气,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是章丘的三大庙会之一。笔者多次调查,撰文以记当时庙会之盛况。
  □翟伯成
青石占卜应验 蟠龙寺里神灵
  旧时青龙山上有八块蔚为壮观的巨石(俗称八仙石),这八块巨石当中,其中有七块都是砂石,唯有一块是青石(当地俗称飞来石)。这块不速之客与青龙山的砂石有点格格不入,这也就是青龙山上一大奇迹。此青石颇似卧龙,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它的颜色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色。而每出现一种颜色就象征着一种不同的气象。当青石颜色呈现银白色时,此时必为晴朗天气;若青石呈现苍白之色,是为刮风之兆;若青石呈现深黑暗色,则预示即将阴天;当青石出现黑色,且表面摸上去湿润时,是即将下雨的征兆;若青石湿润饱满,呈现滴水之势,则转眼必有大雨从天而降。在没有气象预报预测天气的过去,人们便根据这块石头的颜色变化预知天气变化。当地百姓出门、种田、晒粮、打坯、垒墙盖屋、婚丧嫁娶等等都要先到青龙山上看看青龙石是什么颜色,然后再决定,每每颇为灵验。
  青龙山山势西高东低,山顶宽广平坦,山上有“北大阁”最为著名,阁上有石匾刻有“蟠龙寺”三个大字。民间传说蟠龙寺供奉的除了青龙山神,还有泰山奶奶神位。历朝历代都有人捐资修建,特别是明清时期投资最大,山南有“文昌阁”,西部为寺院,庙宇可谓星罗棋布。
  早期的庙会,先要祭神。之后庙会方能开始。传说蟠龙寺里的神很灵验,前来祭神的、许愿的络绎不绝。旧时祭神仪式,先鼓乐齐鸣,仪仗前导,僧道奏乐,诵经接驾,迎神至寺庙,众人捧香举行“朝山”仪式。各大村庄多有神社抬杆,杆长十来米,二人抬其两端,中间有铁杆圈梁,上立一少女,身穿戏衣,扮演各种古戏人物,行动起来,飘飘然若仙女下凡,民间俗称“走社”,以报答神庥。

赶会者蜂屯蚁聚 民间技艺唱主角
  祭神仪式之后,贸易游乐活动便自由展开,“上香毕,则喜游市肆,贸易一切。”此时,漫山遍野商贾游人,日达数万。赶会者远有青岛、青州、济南、潍县、惠民、泰安、莱芜等商贾墨客,近有北至黄河、南至齐长城小贩游人。方圆百里,前来赶会者络绎不绝。上至山麓,下及平畴,酒肆茶坊,飞帘远眺,若蜂屯蚁聚。庙会规模之大,贸易项目之多,颇为壮观。
  庙会期间,善男信女会聚于此,拥挤不堪,整个山会南至八仙石,北至鞍子石,东至雷鼓石,西到蛤蚂石,商贾云集,游客遍野,实为章丘一名山盛会。
  庙会日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会期十日,唱大戏(京戏)六天。会前半月便四处张贴通告。通告样式如下:敬告章丘县青龙山庙会,按古例三月十五正式开始,会期照常六天。希各界商贾、各位民众到时参加。欢迎之至。通告贴至博山、张店、周村、章丘、济南等地及附近集市。
  山的东部建有会所和戏台,内有桌椅板凳,乃二十四庄庄长及管会人员议事休息之所。二十四庄是指刘家河洼,高、董、孙三个赵庄,孙家庄、石棚、肖家庄、大小闫满庄,东西二矾硫、台头、青野、孟家峪、王官庄、郑家寨、任家寨和南山里七个村庄,共管庙会和寺庙。
  戏场西面,便是庙会商业场所,共排成72条街,布匹绸缎、百货器具、农具杂货;维县的寿衣、周村的木竹器、博山的瓷器等应有尽有,赶会的人可随意选购平常集市上买不到的物品。戏场南边是杂耍玩艺之场。有大棚(杂技团)、藏掩(魔术)、玩洋片、套烟卷等等,游者到此必注目凝视,久久不愿离去,山的最南部是牲口市场,牛羊骡马成群,鸡鸭鹅兔遍地,买卖及经纪人,时而低声细语,查看牲畜;时而高声叫卖,讨价还价,待协商成交后,交税写票,此项买卖才算结束。山会的买卖,各行业都要向管会人员随时交纳一次性募捐费,作为戏价及管会人员的费用。
  青龙山庙会,既是一个物资交易的庙会,更是一个游玩娱乐的场所。可供游玩观看的除富丽堂皇的庙宇殿阁和雕塑精致的神像,还有庙会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山前建有一大戏台,每逢庙会便请来戏班唱六天大戏。清末,原来在章丘一带民间流传的“周姑子戏”(五音戏),首先在青龙山庙会戏台登台演出。明鸿钧、王焕奎(艺名半碗蜜、王妮子)和后来成为五音戏泰斗的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当初都在青龙山庙会演过戏,正是这些老艺人把“周姑子戏”唱红半个山东。
  各地曲艺人员设点献艺,还有评书、鼓词、山东大鼓等等。江湖艺人和民间杂耍更多,空场平地多为民间艺人表演场所。有打把式卖艺的,有耍刀枪棍棒的,有玩杂技变戏法的,有耍猴跑马戏的,有说书练气功的,有说快板演傀儡戏的等等,赶会者争相围观。每演一个或几个节目,艺人即绕场募钱,只有拉“洋片”的是按座收钱。后来庙会又增加了魔术和马戏团等。
  此山会起于何年无从考证,据说明朝万历年间,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后来战火燃起,特别是“七七事变”后,日军、地方武装、土匪相聚于此,战事不断。1938年,日军扫荡,将北大阁顶上大殿烧毁,戏楼毁坏。1942年春,普集伪区公所将大殿戏楼修好。秋后举行庙会6天。但庙会不如以前繁华热闹。“文革”后,破除迷信,庙宇坍塌,香火渐衰,庙会停止。
  (作者系章丘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市文联副主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