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洗礼
2015年12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油啊油,真是忧死人!”
  谁也想不到,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巨人,竟在小小的石油面前,发出了无奈叹息。
  1957年,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只有石油工业没有完成任务,这引起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继而将石油勘探开发定为国家重点战略工程。继“克拉玛依”、“大庆”等油田相继被发现后,中共中央于1964年1月25日,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
  一批又一批勘探工作者,怀揣梦想,来到荒原戈壁。1965年11月21日,胜利油田井下作业指挥部正式成立,下辖10个试油队,主要担负勘探试油、大修作业、酸化压裂等施工任务。
  会战,在中国汉语里,两个普通的字眼,却连接着几代井下人最敏感的神经、最刻骨的记忆。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格外壮烈的战役。在6-33-443井,为尽快给国家发现大油田,井下人争朝夕、赶进度,日夜奋战,寒暑不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作业,职工在钻台上累得口吐鲜血,几近昏迷。一双苍白的手,却握着刹把死死不放。
  那一天,滴滴鲜血,燃烧整个荒原。
  这是一场没有炮火却有着异常险阻的战役。在孤东19-14井,封堵施工时,池中水泥凝结,如不及时搅拌,将影响施工进度。作业303队职工二话不说,跳入水泥池中用身体搅拌。等水泥拌好时,职工胳膊、双腿竟生生脱去一层肉皮。
  那一天,烈火洗尽铅华,英雄本色在荒原闪烁。
  这是一场没有牺牲却需要百倍付出的战役。会战期间,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干部职工在井上一待就是个把月,家中老父慈母、弱妻幼子,皆无人照顾。一位职工在井上奋战几月后,刚走到家门,调度便派人追上。井上突发事故,需马上回去。家,就近在咫尺,日思夜想的妻儿,不过一门之隔。双手在门上摸了又摸,嘴唇抖了又抖,还是没敢唤出妻儿名字。漫漫夜色,英雄背影渐行渐远。
  那一天,荒原无言,却鉴证男儿如金般的泪水。
  如果说会战是一首雄壮的歌曲,那么战井喷,就是这曲谱里最动人、最曲折的音部。
  滨海会战,4-13井井喷,井口喷出气柱高达三十多米。油管被巨压喷出,犹如面条散在空中。17名井下人挺住脊梁,一头扎进暴风中心。胳膊被砂石打出紫印,汩汩鲜血从鼻子流到嘴里。两名党员被气流掀翻,不等眨眼,又有两名党员冲进井口。党员冲光了,职工冲。职工冲光了,队上的卫生员和穿着白大褂的厨师冲……
  井喷被制住了。有人说,冲进这样的高压,井下人是提着命进去,捡着命出来。
  与荒原为伍,井下人获得荒原般宽广的胸怀。与黄河结邻,井下人获得黄河般雄壮的气度。在苦难的吞吐中,练就百折不挠的风骨,在极限的拷问中,领悟超越极限的真谛,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坚定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和追求。
  自1965年至1993年会战期间,井下人共试油10720层,总交井18322口,探井获工业油气流1677口、2369层,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做出巨大贡献。
  一个伟大的集体,自这里走向成熟。一个雄壮的魂魄,自这里屹立天地。一个崭新的篇章,自这里掀开隆重一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