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要建“五音戏博物馆”
2015年1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艺人表演的五音戏。
  ◥博物馆筹备人员赴淄博与老艺人的后代探讨。
     □孙廷华 孙继广
    
  为了弘扬历史文化,章丘文祖街道“五音戏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之中。
  五音戏的发源地为章丘文祖街道青野居,起源于清朝一个姓周的尼姑化缘时的随口小唱,故称“周姑子戏”。因周姑子化缘时肘弯架一面小鼓边敲边唱,因而又叫“肘鼓子”。周姑子修身的仁慈庵离青野村很近,这里是她常去化缘的村庄,天长日久,周姑子的唱腔在该庄流传开来。光绪年间,青野村的赵国庆(奶名赵宝子)将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的剧中唱段植入周姑子小调,这便是周姑子戏的初期阶段。后有青野村的靳成章、靳成花兄弟二人发展成专场大戏。
  1917年,青野村以马夫远为首,成立了戏社,聘靳成章和靳成花为师,收徒弟四十多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戏曲学校。就是这批学员中,有了后来的中国表演艺术家明鸿钧和名气很大的赵明玉、明先柱、冯兰亭等人。在此时期,通过教戏、编戏和移植中国的传统剧目,剧本达到上百,并唱遍了全国,深受群众喜爱。
  后来,靳成章的徒弟邓洪山、明鸿钧、王化同、赵明玉、明先柱等去京津演出,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赏识,并由梅推荐,经著名戏剧家马颜祥介绍,“周姑子戏”去上海百代公司灌了唱片,该公司赠一锦旗、并题“五音泰斗”四字。从此,“周姑子戏”正式定名“五音戏”。
  五音戏博物馆建成后,将用翔实的资料、图片及演出道具、人物回忆等,展示出五音戏的起源、发展及发扬光大的过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