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讨论三年仍在路上
2015年12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早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就曾提出一份提案,建议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以防止廉价药短缺。
  当时调研显示,国内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形势严峻,医院廉价药缺口达342种,其中130种在10元以下,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为此该提案建议,对于一些临床必需的廉价特效药品,由政府指定药厂生产,同时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厂家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以保障其合理利润。
  据媒体报道,去年6月,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统筹协调,多管齐下确保常用低价药品保障。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又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取消了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涵盖1100多个剂型。
  但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仍未完全建立起来。
  “医药储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涵盖环节多,需要多部门和企业的协同参与。”省内一位医药界人士表示,目前的医药储备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加上资金扶持、药品调拨等方面存在的难题,使得国家层面的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仍在探索中。
  不过,探索并未停止。去年1月,针对甲亢救命药他巴唑的短缺问题,国家实行定点生产、定向配送制度,北京一家药企就被指定为他巴唑原料和制剂定点生产企业。
     本报记者 刘志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