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错机制不能“熔断”
2016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朝令夕改固然有损监管层的形象,但是当改不改的话,只能使形象继续受损。反之,监管层以高效务实的手段解决问题,及时终止熔断常态化的趋势,反而会得到加分。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中国股市昨日再现奇观,A股在开盘不足半个小时就两次熔断。四个交易日四次熔断,大有常态化的趋势,这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当“段子手”在吐槽、股民在抱怨的时候,监管层不得不重新审视熔断机制,并作出暂停的决定。虽是权衡利弊的无奈之举,但是监管层能知错能改,也算为震荡中的股市注入了一针稳定剂。
  推出熔断机制的初衷是为了避免股市剧烈震荡,以此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公测”结果证明,熔断机制非但没有成为“减震器”,反而成了恐慌情绪的放大器。1月4日股市出现熔断之后,证监会曾表示,熔断机制的完善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经验。但是,这种从容不迫的心态远远不能安抚市场上的焦虑,于是新的熔断接踵而来,连续的冲击不亚于“股灾”重来。这也迫使准备“逐步探索”的监管层加快步伐,及时反思熔断机制的利弊,并当机立断作出暂停熔断机制的决定。
  其实,熔断机制的弊端,运行第一天就已经暴露无遗。很多问题不只专家看到了,普通股民也看到了。其中,议论比较多的是15分钟的“冷静期”。在短暂的15分钟时间内,股市停摆而权威信息缺乏,只能让胡乱猜测的股民更加恐慌,争相抛售。1月4日出现熔断后,舆论曾经批评监管层在“冷静期”没有及时回应。监管层也很为难,要在15分钟的时间查清震荡原因并作出权威解释,谈何容易。另外,也有不少人认为,5%和7%的两档熔断阈值太小,加之磁吸效应影响,反而加剧了震荡。这些意见表明,先天缺陷严重的熔断机制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以上问题,监管层应该也看得很清楚,关键是很难从内心里接受“公测”不理想的结果。毕竟,在去年决定推出熔断机制的时候,监管层视之为弥补监管漏洞,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公众对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的政策也有很高的期望。而新年第一个交易日就出现熔断,确实是监管层没有料到,也不愿接受的现实。于是,监管层只能以拖待变,期盼股市尽早否极泰来。但是,昨日的股市开盘不到半个小时即告收盘,简直是举世震惊,也让监管层更加尴尬。如果监管层当日能够坦然地承认事前预估不足,不去一再试错,股市的震荡和股民的损失也许会减少很多。
  朝令夕改固然有损监管层的形象,但是当改不改的话,只能使形象继续受损。反之,监管层以高效务实的手段解决问题,及时终止熔断常态化的趋势,反而会得到加分。所以,面对中小投资者蒙受的巨大损失,监管层首先不要怕丢面子,更不能“自拉自唱”,自我感觉良好。任何决策都是事前的规划,出现偏差也可以理解,只要在事中能发现错误,在事后能纠正错误,决策一般不会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结果。只要监管层的纠错机制没有“熔断”,问题总会得到解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