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病”系列谈之二
“大公交”治堵谨防各自为政
2016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孟燕

  雾霾久久挥之不去,堵车日益严重,这成为诸多城市发展的“痛点”。在治霾和治堵的措施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被多次提及。以济南为例,其实早在2012年10月,就被列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15个创建城市之一。3年多来,换新车开新线的速度明显提升,但让人尴尬的是,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似乎却在下降,私家车正在“抢夺”公共交通客流。
  这一方面是由于私家车的实际使用成本逐步下降,在便捷性、舒适性上,公共交通无法与之竞争。近年来,济南市的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保持高增长势头,道路拥堵甚至变成“常态”。堵车导致市民乘坐公交车的体验急剧下降,原本半小时的路程变成了一小时,而在公交车站等车的平均时间增长,要不一辆车都不来,要不一来好几辆车。这似乎成了一个死循环,公交车“不方便”——买车——加剧拥堵——公交车更快不起来。发展“大公交”的诸多举措以及取得的一定成效,被加剧的拥堵消解了。
  而另一方面城市快速向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诸多“并发症”,打击了公共交通的发展。济南新建大型社区动辄上万人,“大社区”建设时不规划配置相应公交场站,导致公交线路迟迟开辟不了,制约市民出行。以省城南部某大型社区为例,曾“敲锣打鼓”迎进公交线路,而待房子卖完,地价上涨后,断水断电“逼走”公交场站,开发商如此“卸磨杀驴”并不鲜见。另外,已通过规划等审批的公交场站,也有因市民反对而迟迟动不了工。
  事实上,“大公交”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城市规划、地产开发、道路设计建设、公共设施的配置……需要规划、市政、交警等多部门的联动,若是各自为政,恐难见效。
  另外,以“小汽车”为导向的规划也急需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变。不是城市拥堵了之后才开始想办法,关键是要让公交系统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契机。一体化公交枢纽是实现“公交导向开发”模式的重要内容,同时,以高快速路引导产业布局、以快速公交走廊引导人居集聚,以公交车站打造城市开发中心。同时,采取全方位的公交优先政策(如财政补贴、公共交通换乘优惠、公交专用道等),保证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