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到沸点
2016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周是2016年A股交易的第一周,也是熔断机制新政实行的第一周。4日13点13分,沪深300指数跌幅超5%,触发第一档熔断;22分钟后,熔断机制再次被触发,新年第一个交易日戏剧性地提前1小时25分结束。只隔了2天,7日,两档熔断再度上演,速度更快、用时更短,全天成交时间不足15分钟。到底是熔断触发了恐慌,还是恐慌触发了熔断?中国资本市场的机制完善之路,让本周的舆论场槽点满满。
  □崔滨

  2016年的沪深股市以高达50%的“熔断率”开局,显然无法让投资者满意,在专业媒体忙着采访信源,分析缘由的空当里,提前结束一天行情的网友们,用一大波段子汇聚出舆论场的第一波声浪。“新年才4个交易日就有2天提前收盘,最短上班时间只需29分钟,券商员工真是‘2016年最幸福职业’,牛市挣钱多,熊市下班早。”
  调侃归调侃,找到引发恐慌性千股跌停熔断的原因才是关键。5日的《新京报》对此归纳出几大原因,包括证监会调整大股东及高管持股限售时间、人民币海外汇率持续贬值走低和首度触发熔断给投资者带来的过度反应。而在《每日经济新闻》的财经评论员叶檀看来,开年首日的熔断恐慌,最大的原因是“市场本就恐慌,没有熔断也会下跌,就像去年年中没有熔断也有千股跌停一样,美国有熔断也少有疯狂恐慌。”
  叶檀的判断得到了老牌财经杂志《财经》的认同,该杂志网站专栏财经评论员肖磊在《A股熔断机制为何“水土不服”?》一文中提到,“我们仅仅把熔断机制当成了一个‘按钮’,而不是一套动态的降低风险的机制来看待……中国股市的熔断机制是在个股涨跌停限制,以及T+1的前提下运行的,熔断机制实际上进一步提升了‘制度成本’,而并没有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在触发第一档熔断机制前,市场早已经是千股跌停,对于这些股票来说,已不再需要熔断机制保护,而触发第二档导致的暂停交易,反而让整个市场不能继续交易,加剧了恐慌,造成了‘二次伤害’。”
  对于本周前两日,舆论普遍认为的熔断机制引起了新年首日市场的大跌,沉默了一夜一日的证监会终于在1月5日盘前紧急表态。其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熔断机制对稳定股市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为市场提供“冷静期”,避免或减少大幅波动情况下的匆忙决策,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引入指数熔断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经验,市场对新的规则有一个逐步调整适应的过程。”
  然而“话音未落”,7日又来了个叫板般的提前休市。这倒是让凤凰评论作者周俊生的《股市暴跌,熔断机制或将频繁出手》成了“神预测”:“熔断机制虽然是从国外舶来的,但过往30年来美国市场只有一次触发熔断机制,而A股市场推出第一天就触发了这一机制,这说明相比美国等发达市场,A股市场仍然极不稳定,暴涨暴跌在未来的行情演绎中将成为常态,其风险也远高于国际市场,熔断机制有可能在A股市场上频繁出手,这种情况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自然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南方都市报》以《争议熔断机制:不在存废而在完善》的社论郑重表达观点:“目前,大呼熔断机制‘橘生淮北为枳’未免武断,但首日触发熔断亦显示着其设计与配套有待改进……熔断机制本为提高市场效率与控制风险的保险丝,但若保险丝频繁烧断,则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功能,变相地限制或干预了市场,可能会造成价格传导失灵与市场失序。拿走保险丝或许算不上一个好办法,但频繁被烧断的保险丝显然并不合适。因此,选一条合适的保险丝,显然是当务之急。”
  不过,相比选出适合中国股市的保险丝,如何提高中国股市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的水平也许更为迫切。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朋友圈”微信订阅号发起人秦朔,便像怒中国足球之不争一般,将矛头直指证监会并得到了众多民间舆论支持:
  “即将26岁的中国股市的问题是系统性的、结构性的、观念性的。直到今天,中国股市还没有真正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体系,而充斥着大量所有制歧视和官僚化行政化桎梏,这样低效的市场不出问题才是咄咄怪事。更可悲的是,因为‘父爱主义’的作怪,股市一有风吹草动证监会就手脚大乱,动作变形。不是证监会的官员素质差,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但他们也解决不了‘整体性困境’。这样做的结果是,全市场投资者每到大跌,就泪光莹莹期待证监会出招。这种畸形和扭曲何时是个头!”
  话虽这么说,但截至7日,A股市场最大的利好消息,还是中国证监会深夜决定,暂停熔断机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