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错峰?怎么错峰?
专家表示城市治堵应配套公交、公车改革
2016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6日,济南发布消息称,为治堵省城拟推错时上下班,预计三月底制定政策并实施。不少市民表示,若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进行错峰,政策难以起到作用。而专家表示,错峰“治标”意义更大。要想彻底改善交通,还须落实交通影响评价制度、推动公车改革以及调整公交车运力。
本报记者 刘雅菲 刘飞跃                                
单位有班车,机关错峰意义有多大
  市民王先生在济南龙奥大厦上班,家就住在旅游路上,和单位相隔不远。因为要送孩子上学,他每天出门的时间都很早,7点半左右就能到单位。
  他们单位开车上班的人算是少数,“整个龙奥大厦里坐班车的人估计占六成。”王先生介绍,还有不少人是坐公交或者步行来的,开车上班的人比较少。
  据记者了解,限于人力物力,目前不管是交通主管部门还是学术界,都没有做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对城市拥堵贡献率的研究。
  “造成交通拥堵的到底是哪些人?他们占了拥堵的多少份额?济南出台错峰出行的依据是什么?在具体政策落地前,必须先要解决这些问题。”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说。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副教授张萌萌也认为,错峰上下班肯定是解决拥堵的一种办法,但是要真正制度化且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实不容易。“这关系到每个公司和企业的问题,政府不可能强制推行。而且政府不可能强制规定企业员工的上班方式。”

错峰缓堵会否鼓励市民开车
  2014年12月,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上海要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会面临三对矛盾:交通与单位的矛盾、错时与生活的矛盾、错时上下班与高速机动化的矛盾。
  对此张汝华认为,这三对矛盾同样适用于济南。同时济南还面临小汽车增长过快的问题,交通供给能力远远小于交通需求。2015年济南新增机动车225535辆,按照济南700多万的人口计算,平均每31人购买了一辆新车,平均每天就有617辆车被购进。
  张萌萌认为,一旦实行错峰上下班制度,即使短时间内交通拥堵情况得到缓解,但由于机动车数量的上涨态势,效果不一定会长久。“错峰甚至可能会刺激开车。市民会评估政策带来的影响,本来不开车的人一旦觉着路上不堵,可能重新选择驾车。”张萌萌说。
  张汝华也认为,错时上下班跟拓宽马路、修高架以及修建停车场思路是一样的,无非是鼓励更多的人去开车。“治堵应该同样重视另一个方面,即鼓励汽车少上路,提倡绿色可持续出行的理念。”

公交短板得想法补上
  研究者认为,在济南实行错峰上下班制度,不仅需要进一步讨论研究,还需要相应配套政策来检验效果。
  张萌萌称,除了常规性的治堵措施,济南应该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做文章,应该严格执行交通影响评价制度。
  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体育场馆、高密度的住宅在开建前,若没有注意其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那建成后很有可能堵塞一方道路。“十年前可能还是偏僻路段,现在可能成了高密度住宅区或者商业区,哪能不堵?”
  其实早在2013年,《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便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大型公共场所、公共设施以及居住小区建设项目,预留出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让公交主动引领城市发展。
  但因为交通主管部门没有执法权,此条例对于大型公共场所几乎没有什么约束,真正执行下去难度非常大。从实行结果来看,也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此外,目前公交出行班次和早晚高峰一致,早高峰公交车发车频次要高一点。有专家认为,实行错峰制度后,公交出行班次也要做相应调整。此外,降低公车数量等意见也被专家频频提起。
  医生冯先生:
单位内部错峰更有效

  冯先生在济南城东的省立医院东院工作,每天早上他要从槐荫区的家中赶到单位,对于济南的早高峰他也感受得很明显:“7点出门,走到一半的时候,早高峰就来了。”
  下班时,为了避免交通高峰期,冯先生一向是主动错开高峰期出行。下午5点半就能下班的他,一般都等到6点半之后再回家。
  其实,冯先生所在的医院中,本来也已经形成了一种错时上下班。冯先生介绍,外科医生要从8点半开始做手术,因此医生都要在8点之前到病房查完房,然后再开始做手术。抽血化验的科室,开始工作的时间就更早了。“我觉得这种依据需要而形成的调节机制,要比政府规定上下班时间要更有效一些。”
  商场员工郗女士:
想拉动消费还得尊重习惯

  郗女士在经十路上一家商场上班,每天上午9:30,商场准时开门。她介绍,济南的大型购物中心大多是9:30开始营业。“上午会有市民来买点东西吃,还会有周边的居民来逛超市。”
  目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商场的营业时间一般为上午10点到晚上11点,济南的商场则大都在晚上10点便关门了。在关于错时出行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商场要将营业时间往后延。
  郗女士认为这不太符合济南的情况。“商场制定营业时间需要根据顾客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我们现在的忠实顾客已经习惯我们在这个时间开始营业,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后推,会给这部分顾客造成不便。”
本报记者 刘雅菲 刘飞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