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树畅快呼吸,“小修小补”还不够
2016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雪樱

  近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看着家门口附近的一些树被“折磨”,自己很心痛。该市民称,在标山中路上有十几棵树,树根周围都被水泥灌注,周围没有用于生长呼吸的树池;在标山小吃一条街,一些树木还被围在屋内。(详见1月7日《齐鲁晚报》“这些树活得真‘憋屈’”)
  标山中路上的十几棵树被水泥灌注,掠夺生存空间,小吃街上的梧桐树要么被勒脖、要么被围进屋里,这些做法不啻“五花大绑”,叫人顿感心痛不已。当城市里的树木活得“憋屈”、没有立足之地时,这是不是城市管理的捉襟见肘和一些市民生态意识欠缺呢?
  平日里,类似路边大树被抹头、被连根拔起的事情,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小商贩给树木灌注水泥、“动手动脚”整容,是出于一己私利,嫌树木碍事,影响到生意,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实在不应该。城市发展突发猛进,怎样处理好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亟需直面的问题。
  从以往的城市管理经验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小修小补”的末端思维日益凸显。无论是大树惨遭黑手,还是树木被勒脖,都是媒体曝光后才引起重视,很难救活,而有些商业区域或偏僻地段的问题,依旧原地踏步、没有下文,这些已被市民所深恶痛绝。打个比方,就像治理大气污染,等雾霾严重再去采取行动,岂不是会有些晚矣?
  “要建设,不要暴力;要美化,不要用暴力来美化。”学者熊培云的这句话,一语道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硬伤。我们不指望一次媒体曝光就马上办,我们企盼能够以点带面重视起树木的命运,让它们在这座城市安身立命、老有所依,为市民遮风挡雨、贡献绿荫,这也是留住城市记忆与文化乡愁的重要体现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