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老梆腔晋级省级非遗
已有500年的历史,明朝时期随山西河北移民传入文祖
2016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老梆腔表演有板有眼。 (资料片)
     本报1月7日讯(记者 石剑芳) 近日,山东省文化厅发布关于公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章丘市文祖街道黄露泉老梆腔成功评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据了解,黄露泉村地方传统戏曲“老梆腔”已有500年的历史,传承四百余年,曲调优美,剧目丰富,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传承人的年龄逐渐增大,濒临失传的危险。近年来,章丘市文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扶贫解困包村组以及黄露泉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保护发掘下,老梆腔重新焕发生机,成功申报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露泉老梆腔(章丘梆子)又名“山东吼”,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陕西秦腔,明朝时期随山西、河北移民传入文祖,在当地语言、民俗、章丘秧歌、民间音乐形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人们把这种变化了的梆子腔称为章丘梆子。章丘梆子承袭了蒲州梆子和秦腔的表演形式、音乐风格,汲取了章丘秧歌等艺术形式的精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明清时期山东大地上剧目繁多、表现手段丰富、形式新颖、流传广泛、颇具影响的剧种。
  章丘梆子的表现手法甚多,演员行当分为生旦净丑,表演具有虚拟性和程式性,讲究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章丘梆子有大量的演出剧目,其内容多涉及三国、唐、宋时期的历史故事,西游记、八仙过海等神话故事及明清时期民间生活故事。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两狼山》《单刀会》《临潼关》《破洪州》《斩黄袍》《火焰洞》等 。
  历史上,章丘境内很多村庄都有章丘梆子子弟班,其中文祖镇黄露泉、三德范、王黑等村庄的章丘梆子子弟班在当时很有名气也十分活跃。春节期间从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文祖各村到处梆子声声。
  黄露泉老梆腔传承人李斗芝是目前本地区接续东路梆子戏曲的少数传承人之一,主导了戏曲剧本的整理工作。李斗芝告诉记者,虽然章丘梆子子弟班属于业余性质,但是每个人都希望老梆腔文化能传承下去,但是复兴荒废了几十年的戏曲谈何容易。“既然我们这些传承人还活着,就会尽我们自己的努力把它传承下去,老梆腔也一定会更加辉煌的。”
  现在剧团演出总会带上十几个适龄的儿童,也会鼓动黄露泉和周边村庄的孩子前来观场。老人说,也许他们不会在短时间内学会老梆腔,可是至少在村民的内心里有了老梆腔的记忆。在老梆腔的耳濡目染下,相信孩子们会很快喜欢上老梆腔,哼唱起老梆腔,让老梆腔传承下去,让老梆腔在现在社会更有味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