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运营商,意义不止于“流量”
2016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传涛

  上午查询手机套餐流量还剩600多兆,晚上已欠费竟高达500元。因迟迟得不到运营商的合理解释,张先生一纸诉状,将中国移动告上法庭。近日,北京东城法院已经立案。(1月18日《北京晨报》)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有几起比较大的“流量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一件是武汉用户陈女士,手机流量一夜间就跑掉了50G;还有一件是广东的龙女士,手机放在抽屉里充电,却在3小时里跑掉了23G流量……这两起事件中,当事人都是求助了媒体来反映问题,而并没有选择与运营商对簿公堂。北京这位张先生选择将中国移动告上法庭,显然有着别样的意义。
  此案之中,确实有一些问题需要运营商进行解释:在无线网络开启的情况下为什么会跑那么多的流量?运营商为什么在用户欠款数百元的情况下才发短信提示?真的就没有更好的预警或提醒机制了吗?虽然此案的一些细节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需要让运营商方面解释清楚的事情,就不应该含糊而过。
  流量是个人财产,更是一些软件和运营商的收入来源。可是,流量如此重要,在我国却几乎没有合理科学的监管机制。此语境下,任何一起法律案件都有可能激起社会关注,继而为行业健康发展“抛砖引玉”。需要明确的是,流量问题并非小事情,只有做好流量保护工作,才可以称为足够安全的信息社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