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烫伤不留痕的药方,已经失传了
陶凯:民间中医氛围还应更浓一些
2016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晓丽        
●脖子长疮,唾液抹三天就好了
  出生于1953年的陶凯,没能走进大学校门。中学读完一年后,他就参加了工作。上个世纪70年代初,陶凯进入省中医中药房从事抓药的工作,有了与医院内的众多名老中医、老药师密切接触的机会。治病救人的故事听得多了,中医药专业知识学得多了,陶凯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陶凯在药房一干就是八年,直到恢复高考政策,为了进一步深造考入大学继续学习。由于父母都是省城三甲综合医院的医生,陶凯和父母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最终,他成功说服父母,选择了中医专业,而非西医。
  “我很小的时候,就和中医有过不少接触,对他们的治疗效果很是惊奇。”陶凯告诉记者,小时候脖子后面的位置曾长过一种疮,一位熟悉的中医让他每天早晨用自己的唾液涂抹在上面,三天后疮就开始结痂愈合。而同时长疮的另一个小朋友,又上药又包扎,好几天脖子都没法自由活动。
  陶凯的外祖父早年曾开过中药店,无形之中耳濡目染,他对中药知识有了了解。外祖母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外祖父的悉心调理下,身体状态一直很好,并且得以安享晚年。
  虽然自己现在从事的就是中医,但陶凯承认,如今中医药无论是在专业研究领域还是在民间认可程度上,都已经大不如前了。“小时候家里有一种治烫伤的中药,用棕色小瓶装着,烫伤后抹几次药就好了,也不会留疤。但到了我孩子这一辈,烫伤后几乎都会留下疤,这种中药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民间中医氛围还应更浓一些”
●师傅没上班,开药救活患者
  大学毕业后,在繁忙的工作间隙,陶凯仍然不忘随时学习最新医学知识。“当时没有互联网,最新的书籍和医学杂志也只有图书馆才有,工作以外的所有空闲时间都泡在了省图书馆里,周末也很少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陶凯的医疗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从1988年首次接触间质性肺炎以来,陶凯便对此深入研究了下去。截至目前,即使在全国范围来看,陶凯在间质性肺炎的接诊和治疗数量上都是名列前茅,治愈的患者数不胜数,更是成功抢救了不知多少位危重症患者。
  陶凯至今还记得接诊的第一位间质性肺炎患者。“患者在其他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一直不是特别好,有一天忽然憋喘得非常厉害,转院到了我们科室。”陶凯回忆道,“这位患者被诊断为急性间质性肺炎,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几乎无药可医,一般认为只有大概一个月的存活时间。”
  来省中医以前,患者家属曾经到南京请来了一位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大夫,大量使用雷公藤来治疗,结果引起患者剧烈呕吐,病情反倒越发严重。“因为之前在药房的工作经历,我知道雷公藤性苦寒,在患者当时的身体条件下,脾胃肯定特别虚弱,对大剂量的雷公藤无法耐受。”陶凯分析道。
  当时,陶凯刚刚进入呼吸科坐诊不足两个月时间,又恰好碰上老师请假没上班,他基于掌握的知识,开出了六服中药。让人惊喜的是,三服药过后,患者的状况开始明显改善。陶凯继续追踪治疗了八个月时间,该患者终于康复,虽然遗留了肺纤维化问题和气短的情况,但已可以正常上班。
  从此以后,陶凯的病人越来越多,疗效显著,他在呼吸领域的名气也日益响了起来。
●慢病急治,是很多人易犯的错误
  “早年国内一般是使用大剂量激素来治疗间质性肺炎,但在我看来,这是不可取的,大剂量激素只对急性期的病人有效。”陶凯解释道,“中医讲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意思就是急病应急治,可以使用大剂量药物控制病情发展,效果也较为显著。慢病则要慢治,应该长期使用小剂量药物来调理。”
  陶凯认为,“慢病急治”是现在很多医生容易犯的错误。例如,对于慢性间质性肺炎来说,通过大剂量口服药物治疗,可能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有时甚至可能引起致命后果。
  正是由于在呼吸领域的治疗成就,在当年SARS流行期间,陶凯成为全省SARS专家组成员之一,参加了全省乃至全国的SARS患者抢救和治疗工作。此间,陶凯对于中药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在雾霾横行的情况下,陶凯认为,“慢阻肺很可能成为最大的疾病之一,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陶凯分析,雾霾还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眼睛等产生刺激,引起相关疾病。
  “我们看不见敌人,敌人却在我们身边,PM2.5对健康的危害怎么说都不为过。”陶凯说道,“大的环境一时半会无法改善,只有从身边做起,做好防护工作。”陶凯建议,恶劣天气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平时注意讲究平衡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作息保持规律,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