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救喝农药病人一天掰2800支针剂
2016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作为每家医院最核心最为“重量级”的科室,ICU(重症监护病房)被视为“病人最后的希望”——这里救助的无一例外都是面临极为凶险疾病的病人。面对各种类型的危重病号,身处其中的大夫、护士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报记者近日走进济南市立三院重症监护科。
本报记者 刘志浩
  “药量小了压不住,大了可能致死”
  “我常告诫那些年轻的医生护士,这是一个‘生死之地施仁术,分秒之间有新生’的地方。”1月12日上午,济南市立三院重症监护科主任刘浩说,在ICU,任何一点差池和疏忽,可能就会让一个患者失去生命。同样,如果多点耐心和细心,就会挽回一条生命。
  刘浩至今忘不掉的,是此前救治过的滨州患破伤风的16岁少年的经历。
  少年姓杨,家住惠民县农村,夏天光脚去放羊,结果被铁钉子扎到脚上,一开始没怎么在意,几天后突然出现张口困难,颈后肌肉紧张等状况,“当地医院确诊为破伤风,送到我们这里,情况已相当严重。”刘浩说,清除破伤风杆菌相对容易,但其分泌的毒素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只能通过不断用药进行中和,过程少则半月,多的能达数月之久。
  用药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镇静剂,由于患者不断抽搐,必须通过镇静剂先让他“静”下来,而后才能对症施治——否则病人很可能因为呼吸衰竭死亡。
  “在抢救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常规的每小时10毫克剂量的镇静剂根本起不到作用。”刘浩告诉记者,于是他们每隔一个小时加大一点药量:“药量轻了压不住他的抽搐,太重了很可能引起死亡。”
  加药,观察,再调整……如此周而复始,当镇静剂加到每小时80毫克量时,不断抽搐痉挛的小杨平稳下来。“
送到ICU,就是最后一站了
  “急诊的病人处理一下可以再转送,我们这里是最后一站,没有退路了。”已在市立三院工作了20多年的护士长靳秀荣,曾先后在急诊、内科及ICU三种不同类型的科室工作过,谈及已经工作了七八年的ICU病房,靳秀荣有着自己的见解。
  “其他科室的护士可能主要担任日常护理工作,ICU的护士绝不亚于医生。”她认为,在ICU,专业的护理是病人走出“鬼门关”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
  靳秀荣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救助过的一个喝“乐果”农药的中年女性。“当时她已经昏迷,呼吸都快没了。”靳秀荣回忆,病人进入ICU后,大夫很快确定了治疗方案:使用阿托品注射解毒。
  “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可费事了。”靳秀荣说,由于病人服用农药量很大,需要护士每5分钟就注射一次阿托品,并同时将其反应详细记录下来。
  注射问题不大,但玻璃制的针剂瓶(学名“安剖”)却成为麻烦:每次都需要掰断一支,才能用注射器吸入药液注射。
  “本来安排了一个护士打针,后来实在忙不过来,又专门安排一个人掰安剖。”靳秀荣算了个账:按照每5分钟10支(1毫克每支)的速度,在第一天就给病人注射了大约2800多支针剂,需要掰2800多次安剖,摞起来的注射液盒子有一人多高,“掰安剖护士的手都划破了。”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三天,病人情况好转,减少了剂量,但每天仍需要几百次的注射。
  靳秀荣说,在ICU工作多年,连最普通的护理人员也能够知道一些农药的救助方法,“乐果相对好救些,百草枯就不行,只要喝了,基本都没有救。”
  在抢救病人的间隙,靳秀荣会偶尔看看病房外焦急等待的家属,“你会感觉到,他们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你的身上,你没有理由不尽全力救回他们亲人的生命。病人到了这里,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