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了倒数第一,你会怎么说
不合理的赏识是对孩子的扼杀
2016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济南1月18日讯(记者 徐洁 实习生 邢耀齐) “孩子不愿意入园怎么办?”“孩子不自己吃饭、不收拾房间怎么办?”“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怎么改?”……15日下午,齐鲁晚报家长学校特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团省委特聘心理督导专家泰祺,走进济南市历下区锦屏幼儿园,为200余名家长,做了名为《超级父母的七堂必修课》的讲座。
  “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年轻父母们的答案有:健康成长、思想开阔、情商高等等。泰祺说,在多数家庭里,对孩子而言,父母是一个可以保护他们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保姆,而在理想的家庭中,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却有着各自的边界。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在成长中慢慢确立的。当还吃奶的时候,孩子会认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所以妈妈一消失就会急得大哭。三岁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确立,所以会不允许别人碰自己的东西:“这是我的!”
  “孩子打了父母,怎么办?”讲座中,一位妈妈问。泰祺说,许多父母面对这样的尴尬,会采取打的方式来教训他一顿,但以暴制暴非常有害,首先,要告诉孩子:“你打了妈妈,妈妈很难过。”要知道,许多孩子并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是在教孩子如何表达。
  一个12岁小女孩的口头禅是:“你们这些臭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全场爆笑。为什么?因为她妈妈常这么说,一个孩子常常攻击别人,并不是他自己暴力,也许是他们生活在暴力之中,不知道规则和边界,这一边界就是:“你不可以打我,你不能做出任何伤害我身体的行为。”
  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成绩很差,回到家,你会怎么说?妈妈们的回答无一不“温柔”,比如“孩子,你已经很棒了,下次考好就行了”,“孩子,任何挫折都是人生路上的风景,关键是下一次做得更好”……“你们确定是和幼儿园的孩子说话吗?”泰祺老师的幽默问话,再次引逗了全场,他分析,以上的回答都只关注了结果,虽然是在欣赏,但没有关注过程,比如父母可以说:“这个分数确实很糟糕,妈妈和你一样难过,但妈妈也看到了你一直在坚持,在努力,这一点很了不起。”
  他认为,所谓赏识,一是“欣赏”,二是“识别”,只有欣赏没有识别一定是在扼杀孩子,要欣赏孩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欣赏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外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