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是你眼中的陌生人,反过来,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陌生人。在逐渐陌生人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给予陌生人必要的信任,否则,每个人在踏出家门的那一刻都将成为被人提防的陌生人。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已建成的封闭住宅小区要逐步开放,这个政策让不少人心神不宁。小区开放了,收破烂的卖煎饼果子的呼喇喇全涌进来咋办,万一再混入了撬门溜锁拐小孩的岂不是更麻烦?安全神经的极度紧绷已经让很多人对开放小区的好处视而不见。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个人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究竟靠什么来保障,确实值得深思。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疑虑重重的居民才会自觉地打开小区之门。
实事求是地讲,一个人的生活环境越封闭,越不容易被他人侵扰。很多年前,防盗门窗就已经普及到了城市的千家万户,笼子里的生活确实给人带来了安全感,当然,也制造了不少消防悲剧。后来,住宅楼的单元入口也开始安装防盗门,进出都要摁密码或者刷卡。居民防盗意识如此之强,在很多国家是不可想象的,饶是如此,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安全,小区大门也设置了门禁,物业保安24小时值班,严防一切可疑人员。这种高度封闭、高度戒备的小区在各地逐渐成为住宅小区的建设标准,很多人适应了这种生活,就不敢设想小区开放的后果。
封闭小区,不让陌生人进入,潜意识里还是把陌生人当做可疑人,自觉地践行“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其实,现代社会早已远离了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很多人每天注定要和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别人是你眼中的陌生人,反过来,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陌生人。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即便不能做到毫无戒备,总应该摘下有色眼镜,用一种友善的心态做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逐渐陌生人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给予陌生人必要的信任,否则,每个人在踏出家门的那一刻都将成为被人提防的陌生人。与陌生人交往并非就意味着不安全,我们每天接触的快递员、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这些人对我们的人身安全有着更直接的影响,但也没有人觉得有需要额外提防。撤了大门,让其他小区的居民从自己的小区“借道”,与自己通常还隔着两道防盗设施,远没有那么可怕。即便有人来收破烂卖煎饼果子,那也是小区居民有这种需求,有需求则来,无需求则散,买卖双赢,又何谈扰民?
如果完全从利己的角度看小区是否封闭,小区不仅不能拆墙,还要不断加强戒备。可高墙门禁真就能给人安全感吗?在短时期内看,宅在封闭小区里的人或许更安全,从长远的趋势看,各小区之间彼此不相往来的社会恐怕很难有融洽的关系可言。一个紧绷的社会并不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只能让更多的人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在农耕时代,地主豪绅不仅有封闭的大院,还有家丁护卫,但是这种安全感依然是虚幻的。历史早已证明,每个个体的幸福离不开社会文明的提升,每个人的安全也只能有赖于法治社会的建设,靠墙是靠不住的。所以,在逐步打开封闭小区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如何拆墙的问题,还要努力通过法治建设给民众带来普遍的安全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