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这两天,有关农村彩礼的话题很热。媒体报道称,在河南中部某村,“婚姻”的价值不仅由不断飞涨的彩礼支撑,而且女孩也依照相貌、学历的不同,而被标上了不同的价格。彩礼按照学历不同,本科15万元,大专12万元,中专10万元。(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现在,对彩礼的吐槽很多,貌似理性的分析也不少,主流声音指向三种。一是农村父母观念有问题,还停留在旧时代。二是社会保障不力,很多农村父母想通过索要彩礼,来保证自己后半生。三是人口结构失衡,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201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男孩多了,女孩少了,这就可以用供求关系来解析了。
越是貌似深刻的分析,越有可能离题万里。在谈论彩礼时,请大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想想过去,我们几乎都听过几个因为彩礼而被逼散婚姻的故事。可到了现在,听到抱怨的,听过借贷的,又看过听过多少有情人因为彩礼而劳燕分飞的?二是,彩礼是给女方的,可在事实上,又有多少彩礼钱是被女方父母用掉了?
对一种现象的认识,并不总是“旁观者清”,问问局内人的想法,有利于逼近真相。就彩礼问题,笔者调查了几个身边人。这几个“调查对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身在农村或出自农村的,也有城里生城里长的知识人士。调查发现,多数人支持适当要彩礼。原因主要有几种,一来要彩礼是一个传统,没必要打破;二是通过要彩礼,体现对女方的重视,防止女儿到了男方家被欺负;三是通过索要彩礼,来考验男方的实力,以及对女方的感情认同。
一些理由值得商榷,但就其初衷来看,多数父母索要彩礼,主要还是为了孩子,而不是为了自己。与彩礼对应的是“陪嫁”,当很多人在感慨“飞涨的彩礼”时,其实涨得更快、涨得更多的还是“陪嫁”。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彩礼更多“羊毛出在羊身上,也用在了羊身上”,多数还给了年轻人,父母要得少还得多,要得多还得更多。做父母的又不傻,他们难道不知道,如果彩礼要得太多,超出了男方承受范围,最终还得自己的女儿去还?
在对彩礼的围观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文化对立。这种对立的由来,有着传统的“妖魔化丈母娘”的影子。而在功利主义影响下,很多人在评价和认识一个现象时,出于一种道德不自信和一种智力惰性,往往喜欢套用现成模式,把看到的一切都归咎于世风日下。这种文化对立,还受到城乡割裂的影响。表现为很多人在谈到农村,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农村时,总是持有一种城市精英的傲慢表情,以此体现自己的高人一等。
一种风气蔓延开来,不排除会发生一些扭曲和变形,在个别地区和个别人身上,会发生“沉重的彩礼”。但就普遍现实来看,并没有大数据证明,今天的彩礼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彩礼不应该成为婚姻的枷锁,做父母要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但年轻人更应该换位思考,其实彩礼的负担更多是沟通的不足,真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