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门发多项惠民红包
养老床位今年再增4000张
2016年03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3月15日讯(记者 李榕 通讯员 田其琛) 3月15日,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会上,记者了解到,2016年德州将在社会救助、养老体系、幸福社区、社会组织、殡葬改革等方面关注民生。其中,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处、农村幸福院120处。
  2016年,德州将把工作重心聚焦到社会救助、养老体系、幸福社区、社会组织、殡葬改革等方面。其中,规范开展临时救助,全面启动“一站式”医疗救助即时结算系统;市、县两级全部成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继续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引导县市区采取“公建民营”、“公助民营”等市场化方式进行中心敬老院的建设和运营,在有条件的中心敬老院开展社会代养工作试点;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处、农村幸福院120处,出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养老服务评估办法。
  在扶贫方面,将开展临时救助工作,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对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临时困难家庭,按照家庭人口数量给予救助,填补救助空白点。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逐步将低收入家庭大病患者纳入保障范围。完善孤困儿童基本保障制度,为全市孤儿、困境儿童每月定期发放基本生活费。重点针对低保、残疾、优抚、因故致贫等困难家庭,开展教育、医疗、养老帮扶项目等。
  此外,围绕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其中,实施养老产业工程,发展医养结合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养老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养老服务、产品生产和物流三大基地等。
民政工作要点
  ◥建立特困人员“一人一档案”
  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水平,建立特困人员“一人一档案”管理制度。

◥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
  推动建立部门联动的“大救助”工作机制;推进“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加快建立“救急难”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

◥农村低保资金补差发放
  开展低保工作绩效评价,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办法,探索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农村低保资金全部实行补差发放。

◥城乡低保标准之比达1.7:1以内
  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低保标准之比达到1.7:1以内;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费用救助比例全部达到70%以上。

◥年内低保线达2800元以上
  用三年时间推动实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线合一”,年内低保线全部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线,达到2800元以上。
◥创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每个县(市、区)创建1-2处集日间照料、小型机构和居家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驻地探索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新建农村互助幸福院120处
  全市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处,新建农村互助幸福院120处。

◥“三无”老年人供养制度
  落实“三无”老年人供养制度、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80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

◥建地名文化遗产档案库
  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档案库和保护名录,推进地名文化遗产分类、分级保护,开展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地名文化遗产申报,编辑出版地名文化丛书。

◥规划建设公益性骨灰堂
  力争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一处实行生态节地葬法的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大力推广海葬、树葬等生态葬法。
  本报记者 李榕 整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