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来去自如,咱缺了哪道墙
2016年03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九龙

  便利、快捷、省钱,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可在一些不法分子手里,利用“互联网+诈骗”的手段,电商、微商成了他们的生财“利器”。
  几年之前,说起网购骗局,要么是以正常价格买来假冒伪劣产品,要么就是卖家虚假发货。随着网购管理的加强,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于是升级版骗局走马灯似地接连登场。就说这两年蹿红的朋友圈、微商吧,大有骗局“集装箱”的架势:微商收钱后不发货就将客户“拉黑”,甚至连朋友圈寻亲或者爱心募捐的联系方式都成了吸金电话……
  以前电商网站的卖家和买家都是陌生人,总会多些警惕心,而朋友圈和微商则不同,圈子里要么是朋友亲人,要么是朋友亲人介绍,当骗子打起感情牌、爱心牌、口碑牌,不少人还真招架不住。真应了小品里那句话:防不胜防。
  一方面骗子坑了就走,并能利用技术手段把狐狸尾巴藏起来,导致想监管想维权都找不到骗子在哪儿;一方面是诈骗成本低,骗子不仅抽身容易,东山再起也不难,只要重新办个手机卡、弄个微信号,同样的手法、同样的故事,就能换个马甲继续忽悠。如此一来,网络诈骗猖獗也就很难避免了。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多筑几道“防火墙”。
  首先是“技术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技术本就是个不断修复不断完善的过程,购物网站在强化实名制认证、提高准入门槛、完善消费者维权机制等方面的有效措施都较为成熟,适用于大多数形式的网购平台。
  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骗子的违法犯罪成本,筑起“惩治墙”,让其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强化民众预防网络诈骗的“心墙”。对于不断出现的网购陷阱、网络诈骗手段,有关部门要及时公布,加强宣传教育,尽量避免让其他市民再上同样的当。对于咱们市民自身而言,心里也要绷紧弦,网购别光图便宜,多看看商家和产品的“身份证”。涉及资金交易、电话往来的信息,拿不准的一定要多核实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