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让“个别”泼了让座的冷水
2016年03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不少年轻人看来,让不让座不应该上升到个人素质的高度。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说:“如果单纯因为小伙子没给年迈老人让座,就妄加评论小伙子品行有问题甚至恶语相向,只能使传统美德背负上沉重的道德枷锁,使一个自觉的行为变成一个强制性行为,这与传统的尊老爱幼是冲突和矛盾的。”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李芹认为,“让不让”本不应该是个话题。谁家都有老人,谁都会有老的时候,除非碰到个别特殊情况,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这是每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道德追求。
  其实,不管是老人讹人,还是年轻人不让座,都是少数行为,不应将问题扩大化。不应让“个别”泼了让座的冷水。
  另一方面,年轻人的过度务工,再加上等车时间太长,车上比较拥挤,会加剧年轻人的疲惫,确实让他“不舍得”让出座位,这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当然,还有一个不能忽视却特别重要的原因,是年轻人对手机的依赖,“坐着可以用手机干很多事情,打发无聊的时间,站着就做不到了,比如,有的年轻人可能正在用手机工作或交际联系,一旦站起来让座,他的事情可能必须要终止了。”
  不过道德并非法律,“让座”是担当,但却不是义务,年轻人没有“非让不可”的义务,老人也没有要求年轻人一定让座的权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