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苹果遭遇20年来最低价,上千家果农的苹果在冷库里滞销。28日,齐鲁晚报发起“齐鲁有货·壹起吃苹果”活动后,苹果热卖,不少市民加入爱心队伍,有爱心团队认购1000箱苹果支持果农,政府也将搭起平台帮卖苹果。
试试延伸果蔬产业链
@谢庆富:爱心团队和市民认购“爱心果”支持果农,虽然爱心满满,但只能消化掉部分,只是权宜之计。当地政府可以自己建设果品深加工厂,也可以招商引资建设这些项目。苹果可以做成酒、果汁、果酱、罐头等。
明年要吃天价苹果?
@王军:麻烦的是,明年市民该吃天价苹果了吧。
@宋振东:既买了便宜苹果,又献了一份爱心,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帮一把,总比不管强,反正我们也吃苹果,举手之劳,不如都买点。
谁来帮果农把把市场脉
@王朝:光靠爱心义卖毕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减少农民滞销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学指导力度,从思想上消除农民盲目攀比的种植之风。
@韩艳:苹果的低价滞销会不会打消果农们种植苹果的积极性?需要有专业的团队把把市场脉,给果农们指点迷津。
农产品滞销不能总靠“江湖救急”
□张九龙
最近,苹果火了。在齐鲁晚报发起的“齐鲁有货·壹起吃苹果”活动带动下,滞销苹果销量火爆,总算能帮果农解燃眉之急。可俗话说“救急不救穷”,这种帮扶毕竟不可持续。农产品滞销不能总靠“江湖救急”,只有打通产销壁垒、提高抗风险能力,才是授之以渔的良方。
近年来,丰收的“魔咒”成了农民的梦魇。风调雨顺、产量骤增,原本是件好事,但是一旦超出了市场的承载力,烂在田间枝头的农产品就会让农民“很受伤”。苹果滞销、土豆滞销、葡萄滞销,大到整个原产地,小到农民个体,一年四季,这样的情形竟轮番上演。
市民慷慨解囊的精神诚然可贵,但光靠打“爱心牌”并非长久之计。虽然爱心是每个人的本能,但这种形式的帮扶仅能消化小部分库存,爱心无法代替一切,更不是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金钥匙”。
农产品的销售要看市场规律的“脸色”,苹果滞销的本质是供大于求的市场调节机制在“作祟”,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滞销的“连续剧”还会继续上演。破解之道在于,打通产销壁垒、捋顺产销关系,打破产销信息不对称的格局,让农民知道什么时候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最畅销、什么不能多生产,从而实现市场需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平衡。同时,还要借助收入多元化、推广涉农保险等手段,让农民依靠土地而不单纯依赖土地,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对于靠天吃饭的多数农民来说,想让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盯着政策和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兜好民生底,还得靠政府职能部门“挺身而出”。城市行政讲服务意识,其实涉农问题更要讲服务意识,因为“三农”关系基础、影响全局。相关部门如果能够提前介入,科学引导,全程关注,就有望预防和避免一批农产品“滞销病”。
在滞销农产品“去库存”方面,政府也该有更大担当。有关部门可以引导农民插上“云翅膀”,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分销,不仅最大程度地突破地域的制约,而且能培养一批稳固可持续的客户群。同时,有必要将“农超对接”常态化、扩大化,既能为商超吸引人气,又能让利于广大市民,让大家吃上放心果、便宜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