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对儿子进行的家庭教育
2016年04月0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传统故事和美国的儿童故事比起来,缺点就是教育性太强、太正经,每个故事都指向一个人生的光明前途,或者揭示一个无比深刻的道理,不让人肃然起敬绝不罢休。
□伍国
记忆中有一个阅读经验印象至深,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提到一次吃饭,周海婴(大概5-6岁)突然闹着说鱼丸不好吃,许广平不理他。结果鲁迅拿来一尝,果然不新鲜。鲁迅由此得出结论:“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我觉得,这是鲁迅最伟大的地方之一。
有一天,七岁的儿子突然问起,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我说,大概所有的生物最初都在海洋里吧,后来到了岸上,人类的始祖一步步演变,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也不过如此,就上网找到一段纪录片给他看。这个科教片是给成人看的,儿子难得有耐心看了50分钟,还是不完全明白。后来去学校,我告诉了校长这个事,校长就推荐了一个网站,输入学校的用户名和密码,里面有各种百科知识。关于人类的进化,网站是用卡通形式表现不同的时间节点的关键性进展,如直立、建造房屋等。
还有一次,儿子又问我,人类是怎么开始用钱的?我说,人类最初也没有钱这个东西,需要什么物品,大家就用物品和物品直接交换——易货贸易,可是不同物品之间并不等值,比如台灯和游戏机,那就需要一个中介,这便是现在我们用的钱。过了一段时间再检查,似乎他已忘记了这个解释。可能是太抽象了。
有一天,他又问了: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食物都吃完了怎么办呢? 我结结巴巴地说:“不会的,粮食是可以再种再长的。”我不敢说牛、猪和鸡是可以不停地宰杀的,更庆幸他还没有问到煤和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
那天开车的时候,随手放了一盘邓丽君的CD,儿子突然要我停放。我问他,是不是不喜欢?一个在美国出生、几乎不会说中文的小男孩有理由不喜欢邓丽君。没想到儿子说,这歌很忧伤。还反问我,不觉得吗?嗯。是的,忧伤。他又说,这首歌感动了他的内心,再听他的眼泪都要出来了。“你很多愁善感!”我说。“什么是多愁善感?”他问。我说,就是很容易感动,看到月亮、看到花也会难过的那种感觉啊。
一个朋友全家都是天主教徒。他们家的两个男孩很喜欢和我儿子玩。有一次他们说,教会有给孩子举办的活动,想让我的儿子一起去。我不信任何形式的宗教,但也不反对儿子参加。他将来要不要有他的宗教信仰,在我看来,纯粹是他自己的事,我不引导,也不阻止。
没想到,他去了两个晚上回来,问了我一个问题:谁创造了上帝?我曾经自信能够回答他所有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依稀想起过去读过一本似乎是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写的书,里边说,有人问:上帝在创世之前在干什么?回答是:在给那些问题太多的人挖坟墓!那么,“谁创造了上帝”这种问题就更离谱了。我说我实在回答不了啊。儿子敦促说,上网查!
真的试了一下,没想到,还真有这个问题和解答,就是针对那些“怀疑论者”的。
这个正式的回答是:就定义来说,上帝是宇宙创造者,而他本身是不需要被创造的。因此,谁创造上帝这个问题是违反逻辑的,就好像问单身汉和谁结婚了一样。
前几天,我给儿子洗澡的时候,他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人生像游戏吗?我又愣了,人生像打电脑游戏吗?回答不了。就问他谁告诉他这个问题的。他说,一个游戏里有这句话。前几天,他先是问了一个一起玩游戏的六年级男孩同样的问题。这个男孩,按儿子的说法,“摇了摇头”。
看他那么认真,我在心里爆笑。一个二年级小孩竟然请教一个六年级小孩“人生是不是像一场游戏”,六年级小孩竟然还知道摇头!
问题轮到我了。人生像游戏吗?人生这玩意儿可能本来就是游戏,要不哪来游戏人生之说? 我这样回答:人生和游戏也像,但是也不完全像。打游戏,游戏结束了你可以无数次从头开始,死了又活,可是人生不允许你这样。另外,要说人生像游戏也可以,但你也要好好地玩这场游戏,认真地玩。
儿子又问,那死亡呢,是不是像梦?
我几乎崩溃了,这问题……我说,一般人们都说,人生活着才像梦,歌里不是唱吗?“life is but a dream(人生如梦)。”“死亡……”儿子说,“那就是a dream in a dream(梦中梦)!”
我暗自叫好。这种回答大人可能真想不出来。
其实,儿子几乎不会说中文,但我没有特别的动力送他去中文学校,因为太远,因为冬天太冷,因为太懒,总之有很多借口……但是,学习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故事也是个好的途径。
中国传统故事和美国的儿童故事比起来,缺点就是教育性太强、太正经,每个故事都指向一个人生的光明前途,或者揭示一个无比深刻的道理,不让人肃然起敬绝不罢休。相比之下,美国孩子读的很多故事都很无厘头,纯粹就是幽默和玩笑,连放屁都拿来取乐,也有的故事会让儿童去思考和选择,而不是只有一个固定答案。
可是,咱们的老祖宗既然已经留下了那么多标准答案,自然也不妨借用一下。讲每个故事,我都配上从网上找到的活泼可爱的卡通图画。
故事一:愚公移山。我说,从前,有个老人,他们家门口有座大山,出门很不容易,有一天,他就想,把整座山搬掉。邻居听了说:“你开玩笑吧?”他说:“我一定要搬,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总之是无穷无尽。儿子觉得这个故事还可以,他用英文重新讲了一遍,认识到正确答案就是要坚持不懈,最终会成功。
故事二:守株待兔。又是从前,有个农夫去干活,他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那里。他高高兴兴地逮到了死兔,回家去把它做来吃了,然后,他想,我每天就在这里等,不就好了?我问儿子:“你说,兔子还会来吗?”儿子兴奋地说:“会!”“为什么?”我质问。心想,你这样恶搞祖宗的智慧,歪曲经典,我的标准答案和人生指南不就失效了吗?身为长辈我还怎么混?儿子指着图说,因为兔子觉得这样做很好玩!我一看,图上画着三只兔子,一只倒在树桩旁边,气绝身亡,但看起来像是在睡觉,另外两只正欢快地奔向树桩。农夫坐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画面还真是温馨,但故事不是这样的,必须回到正轨。我说,农夫只是在做白日梦,兔子的死是意外,它根本不想死!另外两只也只是农夫的幻想!为了突出故事的教育效果,我决定即兴表演活报剧:先演农夫扛着锄头走路,然后演死兔子,然后表演农夫吃兔子、每天等兔子,但是兔子再也没有出现,农夫嘴里念着兔子兔子,饿得瘫倒。这时候,我增加了一个人物,这是一个老人,他看着农夫说,年轻人,好运气只有一次,回去干活吧!到此,故事终于画龙点睛,价值观即使跨了文化也清楚明白。儿子大笑不止,很快就学会了演全套。
(本文作者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阿勒格尼自由文理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