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之前有过对道德滑坡的担忧,社会舆论对见义勇为通常是不吝赞美的。现在,当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惧邪恶挺身而出时,我们也要警惕道德感爆棚,警惕道德成为暴力行为的旗帜。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显示,两名年轻人在一处公交站点殴打一名环卫工,周围路人看不下去,一拥而上将两名年轻人暴打一顿,直至两人跪地求饶。不少人看了视频都觉得很解气,直呼“干得漂亮”,但是如果只为了解气,这种行为反而很容易激发更大的戾气。所以,我们既要呼唤“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见义勇为,也要做到“该住手时就住手”的自律。
姑且不论两名年轻人因为什么原因与环卫工人发生冲突,以多对少当街动粗就有悖社会公德,甚至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此时,如果路人都围观或者溜之大吉,只会助长行凶者的气焰。这样的视频一旦被传播出来,肯定会引起公众对道德滑坡的议论和担忧。令人欣慰的是,周边路人没有旁观,一拥而上制止了年轻人的暴力,如果事件到此为止,结局堪称完美,这群路人也可能会被称为“最美路人”。
也许是正义感爆棚,也许是一时打得兴起,总之,两名年轻人殴打环卫工的一幕迅速切换成了路人围殴两名年轻人。最终,年轻人寡不敌众,血洒街头,跪地求饶。即使如此,还有路人上来补上拳脚。在网络讨论中,这是最有争议的一幕,有人认为就应该让不讲道德的人吸取血的教训,但也有人担心这种“正义的暴力”会因毫无节制走向反面,酿成更大的恶。
现实中,确有不少人以道德之名威风凛凛,让人难以招架。在网络上,有人虐待动物或者婚外生情被曝光,马上就会招来无数的谩骂和“人肉”揭批,不但当事人生不如死,连带家人也不能免祸。从这个角度讲,道德的惩戒力度已经超越了法制。
不可否认,道德约束也是一种强制力,违反社会道德的人往往能感受到舆论的压力。但是,道德的约束应该是软性的,而不应该是暴力的,道德对社会的功用体现在唤起人们内心的羞耻感,而不是畏惧感。道德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用打耳光的方式教化不出讲道德的人,只会让被打的人更加认同暴力。而且,有些维护道德的行为有时还会僭越法治,妨碍法治社会的建设。前段时间,济南就有位公交司机在车上点名要求某乘客为老人让座,被乘客投诉至公司。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以道德之名侵害他人权利的道德绑架行为。
因为之前有过对道德滑坡的担忧,社会舆论对见义勇为通常是不吝赞美的。现在,当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惧邪恶挺身而出时,我们也要警惕道德感爆棚,警惕道德成为暴力行为的旗帜。否则,整个社会都可能深受其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