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肉菜“飞”
2016年04月1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不需要统计数据,百姓们也能感觉到春节后菜价肉价的疯涨,而刚发布的三月份CPI数据更是印证了这一感受。食品价格上涨7.6%,蔬菜价格上涨35.8%,畜肉类价格上涨16.5%,成为CPI同比上涨2.3%的主要源头。而官方数据,似乎印证了年后就开始的通货膨胀之忧。
□魏新丽
“百度百家”的撰稿人张翼轸在评论《别管猪价菜价,都是杞人忧天》中解释道,“CPI其实最容易产生误导,因为有两个不安定分子: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因此,涨价是一个短期局部供求关系造成的经济现象,而非货币增速过快导致的货币现象。
财经专栏作家廖宗魁则更进一步,把关注点放到了经济回暖上,“在连续四年多同比负增长,今年前三个月降幅连续收敛后,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由降转升。因此,此轮CPI上涨去掉食品涨幅的影响外,反而是值得乐观的。”
面对如此光明“前途”,《环球时报》却从民生角度发现了痛点。评论员单仁平在《肉菜非正常涨价,政府须高度重视》中指出:“肉菜涨价,所有消费者都受损,它尤其会影响低收入群体的日常生活。它抠的是人们过日子的钱包,冲击的是人们反映在每天甚至每顿饭上的购买力,所以它是千家万户的共同关切。”
当然,也许会有人说,城市市民们压力大点,菜农们多赚一点,未尝不可。但《新华每日电讯》时评作者毛建国的《肉菜涨价农民得利几何》,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在农产品的供应链条上,生产环节处于底端,附加值最低,风险最大。而且,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资也往往跟进涨价。农产品涨价之后,往往迎来市场的新一轮追捧,农户增加投入、扩大生产,最终供应过剩,导致价格暴跌。”
于是,菜贱伤农,菜贵也伤农,究其根本,还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中国青年报》的评论《菜价狂涨,“蒜你狠”何时匿迹》就写道:“不鼓励甚至阻碍农户直接与城市的农产品市场对接,是造成目前蔬菜交易环节太多,进而令中间商掌控信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作者朱达志分析称,这跟城市建设理念有关,“我们的城市政府对农民进城做买卖是排斥的。”
对此,《央广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赵萍提出建议,一方面要让信息衔接得更好,比如通过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的方式,通过订单农业使农民能够按需生产。另一方面,应该由国家推动农民去发展农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正如《新京报》在社论《肉菜价格上涨并不意味着滞胀来临》中含蓄指出的,政府应当看到潜在的通胀压力,以及压力背后民间投资除跟风投机外出路太少的现实,“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