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里的门道
2016年04月1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扬应
前段时间,有一个著名作家感慨,她费尽周折给新书起了个自以为好听的两个字名字,结果读者说,现在都流行书名得一长串,两个字太短,而当年她书名起得很长的时候,读者又说好不啰唆,愁得作家对时下的阅读趋势完全蒙了。
这两年又长又拽的书名多了起来,大家管这类书名叫“微信鸡汤体”或“浓汤宝体”。不信您瞧:《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在最美的风光里,与灵魂相伴》《所有的幸福,均与尘世须臾不离》……
社会生活中,有一个极其吊诡的现象,一边是向钱看带来的功利与人情淡薄,但很多数着钞票的人又越发觉得内心的荒凉,于是“情怀”一经出现就戳中大众的泪点。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让无数少男少女产生流浪的幻觉,最近的那句“诗和远方”更是激起了对纯真年代的记忆浪花。精明的商家自然得想法子抓住大众的这种心理,当老奶奶的水果摊都打出“甜过初恋”的广告语,贩卖文化的书商自然要更高一筹才是。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书设计得越来越精美,书名越来越讲究“爆点”,腰封写满名家推荐,尽管很多名家并没有真正读过。
然而,情怀毕竟是稀缺品,大众的阅读趣味也不相同。你说诗和远方,我看到的只有苟且;你想背着包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奈何我深夜饮酒,杯子撞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体现到书上同样如此,作者、编辑、书商将越来越多的精力用在了营销情怀,但一片情怀之下,名副其实的少了,一本书看起来再金玉其外,稍一抖落,发现里面尽是“鸡汤”之类的败絮。
这几年从上到下都在谈全民阅读,但从公布的数字看,大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量还是不容乐观,有媒体爱用阅读危机这个词,实际也不为过。在一个阅读尚没有蔚然成风的社会,大众的阅读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必要引导。如果少有人做这个工作,娱乐、成功、励志的书与严肃的经典读物之间,大众无疑会选择前者,向名人、功利、娱乐看齐。偶像效应加书名效应在图书市场的作用如此之大,以至于有的严肃作家也在迎合这个趋势,先把书名变浮夸了,搞新书发布会的时候,再请一些并不在该领域的名人捧场站台,只是因为这样出效果,书会卖得好。
前几天,历史学家唐小兵与旅美学者徐贲对话,唐小兵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欧美年轻一代精英在读《理想国》、《利维坦》汲取营养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正乐此不疲地吸收《狼图腾》、《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等快餐文化。
这也可见,即便是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阅读趣味仍旧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强烈影响,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青春、玄幻等作品如此受欢迎。一个习惯了吃快餐的人,啃起硬骨头来自然费劲。徐贲在美国多年,他提到的一点很有启发,那就是美国的老师,很注重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因为在任何国家,娱乐有趣的书比起严肃经典的书来,总是更容易博得眼球,而专业的引导则会让大众在娱乐阅读之外,给经典阅读留有一席之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