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文院士之死与酒精性肝硬化
2016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般而言,大量饮酒10年以上即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初始饮酒年龄越小,发展至重症肝硬化的可能性越大,死亡的危险性越高。而导致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
  门静脉,是一条连接胃肠道和肝脏的血流通道。
  我们每天吃的各种营养物质,只是维持人体代谢和更新的原材料,如同刚被开采出来的矿石。这些营养物质,首先要在胃肠道内消化,胃肠道好比一个矿石冶炼工厂,把各种有用的成分分解提取出来,加工成钢材。这些钢材很多还需要送入工厂做进一步的加工,制造成各种各样品类繁多的复杂构件,参与人体的代谢和更新。而肝脏,就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加工工厂。
  经过胃肠道吸收的营养成分,被吸收到胃肠道伴行的血管内,这些血管,就好比钢材的运送通道。这些小通道逐渐汇集成大通道,最终和另一条大通道脾静脉结合,在进入肝脏前汇集成一条极其重要的血管:门静脉。门静脉就是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肝脏这个大加工厂的最终主干道。这条主干道进入肝脏后,再分成一级级的小公路,将这些需要处理的营养成分送到肝脏内的各个车间。
  正常情况下,门静脉作为人体内生死攸关的交通要道,是通畅无比的,但当肝炎或者长期饮酒等原因引起肝硬化时,由于肝脏这个大工厂内各个车间功能的丧失和运输通路的破坏,这条道路就逐渐开始出现严重的拥堵。这就是门静脉高压。
当拥堵严重到一定程度,主干道上的血流就开始寻找其他的小路进行分流,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其中的一条小路,就是胃底和食管静脉。
  随着门静脉压力越来越高,主干道拥堵越来越严重,会有越来越多的血流朝这条小路涌来。最终,胃底食管的静脉被越来越高的压力撑得越来越迂曲扩张。在内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胃和食管壁上一个个高度扩张充盈的静脉团。
  这些高度充盈扩张的静脉就像一个个地雷,一旦因为患者进食较粗糙的食物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将这些血管弄破,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消化道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
  李小文院士,最终就是死于门静脉高压导致的消化道大出血。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他长期饮酒的恶习。
  说句实在话,我曾经很犹豫要不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来详细讲述李院士的死因。毕竟,李院士德高望重,非议死者是很犯忌讳的事情。
  但是,当我看到当初追捧褒扬李院士“一天一斤二锅头”的媒体在他死后又继续追捧褒扬“两杯浊酒论天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实在忍无可忍。
  李院士功勋卓著,德高望重,实为我辈楷模。但是,他应当被褒扬被追捧的,是他的勤奋和敬业,而绝不是他饮酒的恶习。
  饮酒,尤其长期大量饮酒,是必须被明确批评和抵制的恶习,也是使我们早早失去这样一位泰斗级科学家的罪魁祸首。
  李院士在发病后拒绝积极地救治,这一点,我尊重其个人选择。但作为一个医生,我并不赞同。
  门脉高压大出血虽然危险,但并非必死之症。如果早期及时积极救治,必要时手术切断胃底食管曲张静脉,是有希望挽救李院士生命的。即使是晚期酒精性肝硬化,也可以通过肝移植手术来治疗,现在这项技术已经很成熟。李院士本来有机会活得更久一些,带更多的学生,做更多的贡献。
  逝者不可复,来者犹可追。君子闻过则喜,想来李院士在天之灵,会原谅我的冒犯。
  2014年年底,网上突然有人发起了白酒挑战赛。先是一个小伙给朋友们表演如何豪饮白酒,他将一瓶白酒倒入碗中,十几秒一饮而尽,该视频被放到网络被迅速传播。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从三斤四斤到五斤六斤,记录不断被刷新,据说有的挑战者因过量饮酒致死,但媒体仍在津津乐道地传播此类消息。
  说实在话,对于这种八卦新闻,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就是厌恶,发自内心的厌恶。作为一个几乎滴酒不沾的人,我对中国的饮酒之风真的是深恶痛绝。
  在中国,饮酒几乎成了必备的社交技能,甚至成了做领导的必备技能,而此风基层尤甚,“当好乡镇长,把胃交给党”这话真的一点都不夸张。大到一方领导小到科室主任,如果没有足够的酒量,就几乎干不下去,因为“酒量不行”,很多时候也就意味着你在中国这地方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
  在中国,如何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酒场几乎是成功人士的必备功课,本来仅仅是一种消费品的酒,在中国有了极其独特的含义,被拔高到了让正常人无法理解的程度,“酒场如战场,酒风是作风,酒品见人品,酒情是感情”,“感情深,一口闷”,诸如此类的说辞真的不仅仅是段子和玩笑,而是真实的写照。
  当初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也曾被领导带着去参加各种酒场,在很多人心目中这是领导栽培你的表现,但在反复喝吐几次以后,我终于下定决心彻底戒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