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你就成了我
2016年04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蒋 硕
(婚姻心理咨询师、“青未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专家顾问团成员)
  小七和妈妈长得像,这让妈妈非常满意,小七钢琴弹得好,这让妈妈非常满意,小七成绩不错但是偏科,这也让妈妈非常满意。妈妈是那种“冻龄美女”,四十几岁的人,和十几岁的小七走在一起犹如姐妹,衣服都是同款——贝壳扣衬衣、及踝长裙、裸色系针织衫……“你简直就是妈妈的翻版”、“一个小ⅹⅹ(妈妈的名字)”,爸爸、熟人、陌生人都这么说。小时候,小七把这当作一种褒奖,因为妈妈漂亮又优秀,但渐渐长大,开始疑惑:好多地方……明明不像啊。但这些“不像”似乎都被刻意忽略了,小七就这样穿着和妈妈一样的衣服,弹着妈妈的钢琴,读着妈妈读过的学校,像妈妈一样偏科,像妈妈一样优雅微笑得体待人,直到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才真正起了冲突。小七想学新闻而不是妈妈要求的音乐,也不打算走妈妈的路线,“进不了专业团体就当个老师、嫁个像样的人”——据妈妈说,“这是最好的人生,妈妈爱你才为你打算啊”。两人就此僵持不下,一同跑来求助。
  在女儿面前说妈妈是个自恋的人,似乎有失礼貌。妈妈确实漂亮优秀,越是这样的个体,越容易产生被称为narcissus情结的自恋。自恋者在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中,下意识地放大自己的优点,不断陷入对自己的欣赏迷恋,以致无法自拔。由于自恋占用了大量心理资源,自恋者也就无力再去发现他人的优点,尤其是他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有人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多少都带有自恋的色彩,在那种具有成就感、被满足的情况下,自恋者可能对自身所长作出积极的运用,而一旦与之相反,外部环境不能给予自恋者充分的满足,自恋者则会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做出某些出乎意料的表现(比如某些变态性行为或犯罪行为)。当然,以爱为名,去演绎对自己的迷恋,也是自恋者会采用的手法之一,小七的妈妈就是如此,她爱女儿的方式,就是把女儿打造成另一个自己。这是一种自私的投射——如果打造成功,得到满足的不是小七而是她自己。这也是一种狭隘——她只知道自己是最好的,没有之一,而意识不到其中的局限,更不会认为这是对他人的限制。这还是一种妄想——等自己迟暮,还有一个年轻的生命,继续展示自己美好的一切。
  小七就在这种自私、狭隘、有点虚妄的爱里生活了十几年,幸运的是,她在作为“复制品”不断被打磨的同时,还保留了一份自我。这个自我不见得比妈妈更漂亮更优雅,但其中包含的优秀、可贵的质素,却一点也不比妈妈少。比如她对真相的执着和敏锐,比如她充沛的体能,比如她出色的沟通能力,比如她对人对事抱持的善意,这些,恰恰与她的新闻理想非常符合,如果能好好培植发挥,谁敢说将来的小七不会超越妈妈,不,超越她现在能想象的自己呢?可惜,这些与妈妈不同的质素,在小七的成长中屡被压制,到了志愿选择的关口,积郁的情绪与力量,才一举爆发出来。
  所以这僵局,很容易破解,母女俩各自去做自己、走自己的路就好。但这话说来简单,做来却有诸多障碍。小七从“复制品”到“独立原创”,固然要面对重新协调的过程,小七妈妈如果不能坦然揭示自己优秀背后隐藏的不满与不甘、用更平和的方式欣赏自己、发展自己,恐怕也无法用一颗真挚的心,去祝福女儿的成长。但无论如何,必须去尝试,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特而复杂的个体,谁也不应该变成自己以外的人,即使是孕育自己的那个人。
  微博:@Serena-Chiang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