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耐力亚太区CEO白贝:
中国企业要学会“浪费”一点
2016年04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蔡宇丹

  一年前,中化集团以71亿欧元收购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倍耐力,这个四年来中国公司海外最大并购案,意大利“皇冠上的明珠”在被注入“中国基因”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在绿公司年会上,齐鲁晚报记者专访了倍耐力亚太区CEO白贝。
  在公开报道中,中化集团董事长任建新表示,作为战略投资者,控股方带来的股东价值并不意味着获得管理权,“这种做法在婚姻中行不通,在投资领域也一样不会取得好效果。”
  当然,磨合需要时间。倍耐力与山东华勤在兖州的合资工厂已经成立了10年,倍耐力在兖州工厂设有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也吸纳了来自华勤的研发人员。这十年,兖州工厂会定期派技术人员到意大利、土耳其等其他倍耐力工厂交流学习研发生产技术。像不久前推出的针对亚太市场的轮胎,就是全程在兖州研发中心研发生产的一款地道“中国造”。
  白贝曾表示,中化收购倍耐力,是为了学习西方管理跨国企业的经验,而不是要把西方企业转变成中国企业。
  在收购发生一年以来,白贝意识到收购双方需要一个“方法论”,这不仅指生产技术,更多指向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等软性知识。白贝说,目前中化就是使用这样的合作模式:收购一个企业,并让对方参与经营管理现在的资产。这意味着中化本身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知,虽然它在中国很强大,但放眼全球,它需要其他国外企业来帮助他进一步发展壮大。如果企业本身没有这种认知,那收购过程会变得很艰难。
  白贝在中国待了多年,在他看来,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越来越多,这些企业需要寻找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而不是仅仅任用自己信任的人。如果收购了一个品牌,收购方需要尊重并继承这个品牌的价值观,才能保持良好发展;原创一个品牌的话,需要有足够耐心,这是一个长期的投入。
  “收购只是一个瞬时动作。”白贝说,收购本身是帮助企业缩短品牌建设时间,但如果不尊重不延续品牌发展,可能过了三五年这个品牌就会没落,这场收购也就意味着失败。
  法拉利和倍耐力都是意大利著名品牌,白贝也曾任法拉利远东地区负责人。谈到品牌营销,白贝说,中国企业非常注重利润,注重成本控制,很少去做一些与盈利无关的事,但有时候企业要学会“浪费”一点。以倍耐力年历为例,公司并不想要从中获取利润,或是让其成为市场营销手段,只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才去做,拍着拍着倍耐力年历就成了艺术品和收藏品,渐渐成为品牌文化的一部分,也带来了一些机会。“这就是我说的‘浪费’,企业需要一些短期内不求回报的投入,包括广告、人员储备和发展策略,才能走得更扎实。”
  这一点“浪费”,也是一些中国企业家在提到倍耐力时有些想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倍耐力这样一个典型的工业品,总让人联想到时尚和性感,而他们自己的产品,客户抱怨不够性感,难道需要把一个电饭煲或是一个冰箱做得性感吗?
  “性感就是产品的品牌附加值,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白贝说,大家需要改变一个观点,不能立刻获得回报的投入不叫做浪费,而是投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