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柳三居志愿服务队:
甘做社会的一颗螺丝钉
2016年04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志愿队队员在打扫卫生。
  ▲部分志愿队队员合影。
       老人自发为居委会服务
  去年,甸柳三居搬到了新地方办公,这可忙坏了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办公面积的扩大,各类活动室的齐备,需要更多的人进行管理和维护,这使本来人数就不多的居委会,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今年74岁的李景仁是甸柳三居辖区的居民,没事就去居委会活动。有一次,他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闲聊,了解了居委会目前的困难。做过八年志愿者的李景仁立马向居委会申请做志愿服务,并喊来了四个伙伴——孙武红、王曼珍、李秀珍、张殿斗,让他们一起为社区居民服务。
  甸柳三居的老年志愿服务队就这样成立了。
  一起干活,虽苦也甜
  别看这些老人平均年龄60多岁,但是干劲儿丝毫不比年轻人差。
  他们早晨八点半上班,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到了居委会之后,开始打扫卫生。扫地、拖地、擦桌子、擦器材、检查公共设施是否出现故障,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往往累得老人们满头大汗。
  但是,没有一个老人喊苦喊累。
  “我们五个人一起干活,说说笑笑的,没觉得有多累。”李景仁告诉记者,志愿队从来没有人撂挑子或者不高兴什么的,他们五个人在一块工作很快乐,有时候玩器材的人少,他们自己也上去玩。
  志愿队成员主要负责管理健身房、电脑室、舞蹈室、书画室,还有几个会议室,主要是提醒大家在锻炼身体时注意安全,厕所的位置以及饮水机的位置。到了下午,他们会一直等到活动室里没人了才检查灯和窗户有没有关,设备是否被损坏。
  爬楼不累,服务有点“难”
  在采访时,记者跟随这些老人参观了居委会。这一趟下来,记者才明白居委会有多大,有多难管理,从一楼到三楼,全是大大小小的活动室,每一个房间的规格和配置不一样,三层楼年轻人走上去都会大喘气,而这几个老人每天上上下下无数遍。
  走到二楼时,他们发现饮水机漏水,王曼珍连忙拿来拖把拖地。与此同时,孙武红绕着饮水机走了一圈,对大家说:“这个饮水机垫高点就好了。”李秀珍则认为垫高了不行,具有危险性。
  “我看着坏的还不严重,明天我拿着工具修一下吧!”张殿斗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他们总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找一个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每天热心服务,他们也会有“难做”的时候。孙武红告诉记者,有一次遇到了一个特别倔的老头儿,93岁了。但是想上跑步机跑步,那哪行啊!他们几个人就轮流给这个高龄老头儿讲他上跑步机太危险了,“想锻炼身体很好,但是您不适合剧烈运动,您可以换一个按摩椅,只要坐在上面就行了,那个安全些。”最后,那个高龄老头还是听从了劝告,没有那个跑步机。
  “就是跑断腿也要干下去”
  虽然志愿队的老人们都退休了,但是家庭还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牵绊。王曼珍和李秀珍每天下午都得去接孙子,有时候去的有点晚,孙子就有点不高兴。而孙武红每天在居委会结束工作后,还得挤公交到益寿路照顾90岁的老母亲,第二天早晨又赶回来打扫卫生。
  虽然辛苦,但是这些老人觉得作为社区的一分子,他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社区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了在居委会服务,他们还经常清理楼道垃圾,打扫楼道卫生,疏通下水道,清理楼下的小广告,捡路边的垃圾。不仅如此,只要是国家号召的,他们都积极响应,经常给灾区捐钱捐物,做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
  “国家政策支持老年人的活动,领导也重视,社区发展的形势好,我们也跟着受益。人生在世,不光为自己活的,能奉献一份力量就奉献一份力量,就是跑断腿也要干下去。我们就是社会的一颗螺丝钉。”大爱无言,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语言行为书写人生的绚烂。
  在甸柳三居,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默默奉献,不求丝毫回报,他们低调无私,不图世间名利。虽然雷锋已经逝世五十多年,但是这些老人用自己的行为,证明雷锋精神没有随着榜样的故去而消失。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这些老人甘做社会的螺丝钉。
  本报记者 朱文龙 实习生 张来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