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大金鹿”
2016年05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战春芳

  昨天气温回转,在家闲来无事的老爸又到地下室擦拭他的“宝贝”——一辆“年过四旬”、早日锈迹斑斑、几近报废的“大金鹿”自行车。看着坐在小板凳上年过古稀、头发斑白的老爸和眼前这辆跟随我们碾转近半个世纪、搬过多次家却始终未曾丢弃的自行车,思绪瞬间回到童年那难忘的时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于物资匮乏,交通滞后,人们出行极不方便,自行车在农村可是个稀罕物。当时我们居住的村子里唯一一户“出外”的人家有辆八成新的自行车,后来成为全村男青年结婚的“必需品”——为充“门面”,结婚当日都要借来“带媳妇”,可见自行车当时在乡间是多么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一切物品都需凭票供应,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煤票……,包括白糖、火柴、煤油等,更何况“三大件”呢。当时供销社每年都要购进一至两批自行车,但分配指标统归“上头”掌握,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买得到的。当时谁家能够买到一辆自行车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那绝对比现如今开上奔驰、宝马等名牌豪车还要荣耀百倍。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九岁那年,在青岛工作的姨妈托关系、找门路,终于搞到了一张内部分配的“供应券”,爸妈倾其所有并举借“外债”,终于凑齐了154元钱,购买到了我们家“三大件”之首的“一大件”——一辆青岛产“大金鹿”加重自行车。使我记忆犹新的是,自行车运抵到家的那天,竟引来了整个一条街的乡邻。当爸爸小心翼翼地拆开用薄木板条钉成的包装箱取出自行车时,伴随着街坊邻居们的鼓掌喝彩声和小伙伴们的欢呼雀跃声的是爸爸那张带着泪花的笑脸。爸爸兴奋地拍着车座说:“这下我到县城上班可再也不用‘11号摩托’(双腿步行)了。”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到如今,就连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村民们也大多购买了汽车。作为“白领”一族的我们,更是在多年前就率先拥有了家庭轿车。闲来无事,老爸还是喜欢骑上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部件都响的“大金鹿”赶集会友。我们多次提出要给他换辆电动车或摩托车,都被他婉言谢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