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粽
2016年05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琴

  有谁能知?屋前的那串粽子,如风铃般在轻晃着,又似父母的双手,在不停地呼唤远方孩子早点归来。尽管没有风铃的清脆响声,尽管没有父母蹒跚的身影,但粽子的清香味随着空气悠悠传播,使我们快乐。所有的学业要求,都变成归家的迫切。努力学习之前,还是先回家过把吃粽子的瘾。
  风尘仆仆中远远的,就看见老屋窗前挂串粽子,两眼直往前看,直到手够着,顾不得放下背包,先把粽子吞进嘴里,塞满为止。站在一旁面呈喜色的父母,不无心疼地要我们慢点吃,都是留给我们吃的,定能吃饱。待馋意解得八分时,又如往年惯常样,双手捧粽,细心观赏,如玩珍藏般兴致不减。
 包粽子的叶,是父母从芦苇荡里采摘来的上好苇叶。江南小镇,素有“禾草森林”之称,自然环境中,生命力很强的芦苇,以其旺盛的繁殖和蓄水猛长的劲势,使得每年五月,就形成片片茂密、深厚的芦苇荡。微风吹过,阵阵清香也随着风扑面而来。在浩浩荡荡的采苇队伍中,有着父母的身影,他们不采苇叶去卖,而是要采得不老也不嫩的苇叶,这样的苇叶包出来的粽子才是最好的。先由母亲在密匝的苇荡里找寻没有丝毫裂缝的苇叶,这样糯米的香味才不外流。母亲一旦寻得满意的苇叶,便告诉紧随母后的高个子父亲去摘两三片下来。
  傍晚时分,父母的双手浸满苇叶的绿汁和浓香。回家赶紧把所采来的苇叶放进早已备好的热水里浸泡许久,这样苇叶才更坚韧,也可摆放几天都不会裂开。然后,父母围桌而坐,开始包粽子,那时没有现在物质丰富,可放不同的点心嵌进糯米里。只有雪白的糯米在父母手里形成窝状,让米粒细细地流进早已卷成不同形状的苇叶里,再用苇叶绕上几圈,扎上细绳,下锅不会松散。
  待全部包好后,母亲就去灶台生火。父亲忙着把或呈三角形或呈心形的粽子,放置锅里。几分钟,粽子随着旺火也越发藏不住那奇香,弥漫整个屋子。馋得围锅而盼的我们,至今还是记忆中最温馨的时分。
  现在才知,苇叶包粽,不仅有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世人皆知是怀念屈大夫,更有保健护胃的功效,因苇叶具有清热、除菌、生津、去燥功能。难怪我们吃了粽子,都觉满身通畅,回味无穷,久吃不厌。
  屋前挂粽,早在父辈们就已有之,且是家族传统习俗。早年间,父亲在外从军,难得回来,常想得奶奶涕泪纵横,尤其是到了端午节,奶奶念儿心切,想让父亲也能吃上粽子,就在屋前挂上,梦想她儿军队途经门口时,能顺手摘下就吃。凉风吹得粽子不容易坏,可以挂屋前好几天。虽然父亲军队没来,倒是其香把思母的父亲带回来,奶奶兴奋得夜不能寐。
  自此以后,这习惯一直沿袭到父母这一代,成了盼望我们归家的相思物。
  屋前挂着清香粽,犹如父母心,是思儿念女最美的风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