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秀才比名校生都牛
最新高考鸡汤出炉,却被指缺乏常识
2016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孩子已进入学校,家长仍不放心向校内观望。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高考段子年年有,今年却出了新花样。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哪份名单上的人你认识的多一点? 答案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这个段子无非向人们表明,就算得了状元又如何,留名(虽不一定是流芳百世)的照样是那些没考上的。但且不论上述名单中状元是不是混得真不如那些落第秀才好,也不纠结于名单中人物学历的准确性,就单说“落第”二字,和如今的落榜是一回事吗?
  依照科举制度,落第秀才也是秀才,是县试、府试和院试三场考试的成功者。只是因为在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乡试(各省举办的考试,其规模相当于高考)中落榜,才无法成为举人赴京参加会试和殿试。
  在大多数人是文盲的时代,秀才就是百里挑一乃至千里挑一的高级知识分子。那这些落第秀才到了今天,应该是什么水平的学生呢?
  清朝时期,全国人口为3亿-4亿,而参考人数为两三百万人,经过县级考试、地市级考试和省级考试后,胜出者才是秀才。清朝后期每年约录取2万多秀才,而全国健在的秀才数量则稳定在46万左右。
  目前,我国总人口和参加高考人数均为清朝时期的四倍左右。换算过来,若今天我国还在选秀才,每年选中的秀才也不过10万人。而2015年,全国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已经达到近65万人。连国内的博士生也达到了7.3万人,若再算上出国读书的博士生,规模也在10万左右。也就是说,古时候中个秀才,其难度和考上博士或一本大学本科差不多。
  而至于乡试胜出的举人,每三年才会筛出3000-4000人,平均每年1000多人。换算到今天,相当于能上北大清华浙大复旦,而在会试中胜出的贡士,每年仅300人左右。这帮人再去太和殿中考试,由皇帝监考,第一名才是状元。
  因此,从这个段子来说,即使是落第秀才,人家成名也不是偶然,而是正儿八经付出了努力的。 据观察者网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