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拆迁,父母的楼房梦实现了
2016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我与济宁高新区”征文  E-mail:jngxqb@163.com 
  而立之年的我,不远千里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济宁高新区,我的家。父母打电话说村里拆迁了,我们全家要搬进无数次魂牵梦绕的新家。
  新家座落在原来村庄的西北角,走进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楼房,干净宽敞的道路,整齐的行道树。我家的房子是13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有明亮的客厅和宽敞的卧室,厨房里贴着白色瓷砖,土灶换成了煤气灶,洗手间里的冲水式马桶静静地躺在那里。“这么大的房子够我们一家四口住的了。”母亲高兴地说。
  看着母亲高兴的神情,我心里的那股酸甜苦辣咸又涌上了心头……
  儿时的家,接触最多的是搬着马扎,在夏天的晚饭后,吆喝着儿时的伙伴,一起涌到村大院那片空阔的区域,在熙攘的人群中挤进去,守候着村里唯一的电视机前,盼望着她能出现画面,那时电视剧中(港台片)的主人公住的房子向像天堂一样的漂亮,看到闪动的高楼大厦,我内心激动不已,也曾无数次的怀疑过电视剧中房子的真实性,也曾无数次的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我的家是典型的农村院落,它座落在村子的最东头,三间砖瓦房,一眼看到头的房间,院内种着平时吃的蔬菜。每当打扫庭院时,要先引水再压水,然后用毛巾捂住嘴,洒水、扫地、基本是在“硝烟弥漫”的过程中完成的;做饭用的是旱灶,烧得都是农作物秸秆。那时候,母亲最怕下雨天,一下雨,厨房就进水了,柴火都湿了,吃饭都成了问题;院里的土就会变成泥巴,走出去、再回到家,家里的水泥地也变成了泥土地。
  上了大学,走出了小村,我的视野开阔了,儿时电视剧中出现的房子越来越多,但家的一直在我的心里扎根,越扎越深,越长越长。
  大学毕业后,对于楼房的家,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希望有一天能实现我的梦想。我省掉一切可能的开支,住着不足20平方米的平房,每当下雨时依然要过一段泥泞的路段,我曾无数次的羡慕我生在城市的同学和同事,羡慕他们的房子,甚至羡慕他们的生活,我盼望着我在农村(离城市很近的高新区)的父母也能住上楼房。
  我工作越来越努力,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买一套楼房,把远在他乡的父母接来,了却我一生最大的心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家乡和自己的家越来越远,此时家乡和家的变化也越来越大,这都是从我父母的电话中得知的。这些年,听着父亲的声音越来越苍老、母亲的声音越来越焦急,他们嘴上不说想我,但我知道,他们希望我能回去,哪怕只是守在他们的身边就好。
  又是新年来临的时候,父亲的电话打了过来,他很兴奋地告诉我,“孩子,咱们村要拆迁了,政府要给咱村集体盖楼,咱也有楼住了。”父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母亲把电话抢了过去说:“孩子啊,我们家也有楼住了,住楼了……”母亲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
  此时,我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是啊,楼房曾在我儿时的梦里无数次的出现过,幻想过,憧憬过,想象过,现在就要变成现实了!
  其实,我在外地工作的几年里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变化。我知道济宁高新区每年都要落实为民办十件实事,解决群众在上学、就医、住房等保障方面的实际问题,并且晋升为国家高新区,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我也知道,我们家的变化都是因为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好政策,赶上了高新区发展科技新城的好机遇,赶上了……
  电话的响声将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是妹妹的电话,她正从国外往家赶,妹妹说,还是家好,想家了,想回来。
  是啊!家,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有亲情串着线,有爱连着心,不管我们走多远,心都在家里,因为家里有父母、有亲朋,有爱。
  ◆ 刘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