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安全锤”敲敲麻木的脑袋
2016年06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技术细节上的改进没能治愈一些人的健忘症。这些年,安全锤似乎成了公交车上的“摇摆锤”,只要出了恶性事件和严重事故,安全锤就会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记忆淡漠了,有没有安全锤都不会引起太多注意。

  日前,一辆客运大巴在湖南省宜凤高速宜章县境内发生交通事故起火,致35名乘客遇难。媒体报道,多名伤者表示,事发时司机未开车门率先逃生,大部分乘客未能脱困,被烧死在车中。除此之外,还有伤者表示,“乘客发现情况不对后,就开始在车上找锤子,但是一直没有找到”。
  如果说司机在未打开车门时率先逃跑,是在求生本能的支配下做了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那么安全锤有无缺失更应该查清,因为事故的最大根源很可能就在其中。要切实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管好安全锤比提高司机的道德觉悟更关键。
  安全锤进入公众视野,始自2009年成都“6·5”公交车纵火案。由于乘客普遍不熟悉安全锤的使用,丧失了破窗求生的黄金机会,此案最终导致27人死亡74人受伤。此后,各地公交都加强了对安全锤的管理,要求每车必备数量不等的安全锤,并对乘客进行必要的培训。但是,随后各地又出现了安全锤不断丢失的问题,据说像沈阳、武汉这样的城市每年丢失的安全锤曾经高达五千把。安全锤丢丢补补,逐渐成了公交企业的累赘,于是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又成了常态。2013年,厦门发生公交纵火案,造成47人死亡34人受伤。媒体在反思事故原因时指出,从乘客没有使用安全锤敲窗逃生的情况来看,要么该公交车没有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锤,要么乘客安全逃生知识缺乏,不会使用安全锤,导致安全锤形同虚设。公交车安全锤问题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各地公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补锤”行动。但是,从湖南发生的这起事故看,在乘客生死攸关的时刻依然没有看到安全锤起作用。
  其实,安全锤被盗并非无解的难题,一些地方已经用加装报警器的方式做到了安全锤防盗。但是,技术细节上的改进没能治愈一些人的健忘症。这些年,安全锤似乎成了公交车上的“摇摆锤”,只要出了恶性事件和严重事故,安全锤就会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记忆淡漠了,有没有安全锤都不会引起太多注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的公交安全却是多次毁在了安全锤上,不能不让人感叹一些人的健忘和麻木是多么的顽固。
  不止在安全锤上,类似“电梯吃人”“井盖吞人”等公共安全问题,在很多地方也是犯了改,改了犯,生生地把小毛病拖延成“不治之症”。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安全意识的缺失,把成本看得太重,把生命看得太轻,从而疏于日常的防范和演练。可以预见,发生在湖南的这起事故一定会引发新的震动和新的“补锤”行动,但是安全锤能否真正起作用,关键还是要看监管部门能否做到标本兼治、常抓不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