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西西伯利亚平原
2016年06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志杰
  现在听到西伯利亚一地最多的,就是央视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将于明天夜间到达我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将继续东移宁夏、内蒙古、北京,并带来风沙、降温、降水……而历史上的西伯利亚,则是荒凉、荒蛮、泥滩,荒无人烟,寸草不生,飞沙走石,流放犯人之地。总之,西伯利亚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值得期盼的印象。
  在俄罗斯,欧亚分界的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被称为远东地区或边疆省,也就是我们说的西伯利亚。在沙皇俄国时期,这块从地理概念上不属于欧洲的亚洲版块,的确被认为是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西伯利亚地势复杂、广垠无边,因不同的地理地势,又被划分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北西伯利亚低地以及西西伯利亚平原。可能不为多数人所知,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亚洲第一大平原、世界第三大平原,接近高寒地带,冬季气温非常寒冷,1月份均值达到零下20度到零下25度,最冷可达零下52度。在这样的数据之下,便可以想见为什么冷空气总是来自西西伯利亚了。
  别了贝加尔湖,火车出伊尔库茨克站,一直行驶在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边缘。从地理学讲这里属于山岭地区,叫做西萨彦岭和东萨彦岭,也是西西伯利亚平原最富青春活力的地段。这里河流纵横,森林茂密,土地肥沃,与干燥少雨的大平原腹地完全不同。初春时节,冰雪开始融化,甘冽的雪水顺着山涧潺潺而下,极具观赏性的白桦林和红松林挺拔高耸,树色鲜艳,火车穿行其中,构成一幅动与静的绝佳美景。
  多少年以来,我始终坚持能坐火车就不乘飞机出行,坐火车的乐趣是坐飞机所没有的,铁路两边的山河、村庄、车站甚至风土人情,都可以看得见,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沿途是平原还是高山峻岭,是飞沙走石还是和风细雨,人们是灰头土脸还是精神高昂。真的是不看不知道,远离俄罗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西伯利亚,也是这样风情万种。
  离首都莫斯科4098公里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站,是以此为名字的远东边疆区首府,到北京也有3606公里,而这只是从莫斯科到海参崴远东铁路9288公里一半不到的里程。这个车站的站房很是美观大气,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是远东铁路最漂亮的车站之一。欧洲铁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车站都建在城市中央,出了站房就是繁华的大街,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车站也是这样。火车停靠时间22分钟,要换火车头,我们便利用这个时间在车站周围转了一圈。过去的欧洲人喜欢把车站当做交际场所,出行时间非常随意,这趟车人多就等着下一趟,所以在欧洲你很难看到人们争着上车的混乱场面。至今在法国、英国这些传统欧洲国家,还有不少人保持着这一传统,站房内咖啡、面包一应俱全,24小时营业。我们到达这里时,尽管已是凌晨4点,还有不少候车的旅客在喝咖啡聊天。也有人坐在长椅上打瞌睡,却见不到我们车站里常见的横七竖八躺在地上打呼噜、睡得昏天黑地的景象。站房候车室很安静,昏暗的灯光下,大家各得其乐,显得温馨自在。
  除了看景,漫长的旅途中,喝茶聊天也是每天一课。晚饭之后,我泡了一壶上好红茶,请来王列车长和列车员金师傅品茶、聊天。喝茶说茶,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茶叶情有独钟,也为中国茶叶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明末清初,俄国茶商从中国的安徽、湖北、云南一带采购红茶和黑茶,先从水路运到长江沿岸的武汉,再通过陆路走山西、蒙古,运往俄罗斯转至欧洲各国。当年俄罗斯茶商运茶走的就是现在这条通往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铁路的线路,只是那时候还没有火车,都是马、骡子驮着茶叶,顶风冒雪,日复一日,跋山涉水,相当艰苦。这条国际茶叶大通道虽然不及古代丝绸之路或茶马古道那么悠久,但可以称得上是近现代中国茶叶走向欧洲各国的茶叶之路。后来,俄罗斯茶商被山西商人挤走,山西商人逐渐占据这条茶叶之路,一直延续到民国后期才慢慢萧条,退出历史舞台。现如今,俄罗斯人对茶的钟爱远远高过咖啡,很多坐国际列车的俄国人还是大包小包地带着中国茶叶回去。
  在俄罗斯的一些城市,茶叶店非常多,买茶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尽管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买的都是中国茶,但来自中国各地的茶叶还是很受当地人青睐。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延续,中国茶的味道已经深深地沁入俄罗斯人的基因,代代相传。
  说话间,已是拂晓时分,很快就要到达西西伯利亚平原的西部城市秋明了,之后便是欧亚大陆的分界线,那里是我非常期待的美丽的乌拉尔山脉。
  (本文作者为媒体从业者、知名专栏作者,出版作品多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