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和戒律,能让孩子生存得更好
2016年06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蔚红
  在艰难困苦中,甚至生命危急时,有信念的人比那些没有信念的人更能够坚持下去。一个在地震中被压在倒塌的砖石下的男孩子,记得爸爸曾经对他说过:“不论你遇到什么困难,爸爸都会来帮助你,都会同你在一起的。”他就在砖石里咬着自己的手指,一直坚持着,相信爸爸会来救他。
  在富贵、安逸中,有信念的人也会极力摒除腐蚀、控制欲望,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去做,而不会过于贪婪、疯狂、挥霍、骄奢淫逸。
  所以,在孩子幼年的成长中,父母亲要让孩子从小相信一些美好的事物。
  美好的事物能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快乐和意义。人生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是父母亲给予孩子的关心和疼爱。这种关心和疼爱,是人生之初的温暖、信任和依赖,它们将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影响终生。要让孩子感觉并且相信父母亲是最为疼爱他的。母亲有时可能批评孩子,父亲有时可能严厉一些,父母亲可能都不善于言谈,但他们点点滴滴的爱,孩子都能够感受到。那些从小没有感受到父母亲之爱的孩子,心里永远会有一种欠缺,像是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一种东西没有得到,在他们看到别人拥有的时候,会禁不住酸楚,或者生出嫉妒。
  父母亲还要让孩子相信,夜晚过去,白天就会来临,自然有着一定的运行规律。
  父母亲还要让孩子相信,依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报酬,是最好的生存方式。无论生长在富有家庭还是贫穷家庭里的孩子,都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报酬、成就。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方式,也是快乐的方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孩子从小事做起,一点点地感受劳动的过程和获得最终的成果。在阳台上的花盆里栽一块土豆块,然后每天浇水,直到看到它长出绿色的叶子来;养一只小兔子,让孩子每天喂它胡萝卜,清理它的粪便,直到它长大。孩子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养成劳动的习惯,一方面也看到了植物、动物生命变化的奇迹。在看到自己辛勤的劳动成果初现的时候,孩子的心里一定会有一种特殊的喜悦。
  父母亲还要让孩子相信,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你。
  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遵守社会基本的禁忌和戒律,不是为了约束孩子,而是为了让他们坚定意志,远离和摒除那些腐蚀生命的东西,生存得更好。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遵守着不能乱伦的禁忌,因为近亲结婚与生育能够导致基因的退化,使后代畸形或者痴呆。   
  在一生中,不能吸毒。这是一条绝对的戒律,因为不管什么环境和原因,只要你吸上一次,就再也难以克制自己。母亲一定要早早地就告诉孩子吸毒的危害,也告诉他们一些预防的知识。2000年,我在山东省劳教中心采访过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她长着一双美丽得让人惊艳的大眼睛,胳膊上却布满了注射毒品留下的黑斑。七八岁的时候,由于父母离婚,一时没人关照,她放学以后便常去家门前的发廊里玩,有人就让她尝了一包白粉。那以后,她就开始了吸毒。她的父亲放下了所有的生意,一直陪着她戒毒。这个聪明、美丽的女孩曾经学习好、会弹钢琴,有着无限美好的人生前景,却不得不挣扎在痛苦之中。她的胳膊上还有两条刀痕,那是她在难以忍受痛苦时自杀留下来的。
  除了不能吸毒,在生活中,也不能无故地侵犯、伤害别人。对别人的侵犯和伤害,不仅会为别人带来痛苦,也会让自己心里不安,甚至遭到报复。
  信念很像是人生的方向盘,它引导孩子向认定的方向驶去。而戒律则像是人生的刹车闸,在孩子被诱惑的时候、在危险面前、在长远的计划里,让他们突然地清醒了,克制住自己一时的欲望,调正了生命的方向。
  社会学家在一群五六岁的幼儿中做一个实验,分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告诉他们这块糖可以现在吃,也可以留起来,过一会儿再吃。如果一个小时以后,谁的糖还没有吃掉,就再给他一块,他就会有两块糖了。大部分孩子都忍不住吃掉了自己的糖,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克制着自己,最后又得到了第二块糖。研究者二十年以后又对这些孩子进行调查,发现那些能够克制自己的孩子,普遍地比那些当时就吃掉了糖的孩子更有作为,他们的生活也更为幸福。
  我们人生的糖也不要在一天一夜全部吃下去,把它们留起来,一点点地享用吧,让它们慢慢地甜蜜生命,让它们成为生活中的酵母,在我们回忆的神情中,在身边的住所、用品、景物中,都流溢开来。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