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意
2016年06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国华
  因为平时写点东西,常有人问我是哪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我要一次次跟他们解释,我大学读的不是中文系,是经济系。看他们吃惊的样子,我进一步解释,确实是经济系,我还做过一些小生意呢!于是,他们更目瞪口呆了。
  1993年9月到1997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系,那一届就招了一个班,共26人,是全校最小的系中最小的班。也许真的是读经济系的原因,我们班的学生特别爱做生意。依稀记得贾六倒腾过背心,老寒倒腾过羽绒服。当时一个批发店的羽绒服才卖20元一件。老寒想,运回老家一件至少可以卖50块,若倒卖一百件,扣除各种费用至少净赚两千,够自己一年的花销了。他向班里最土豪又最抠门的浙江同学钱老七讲了这个想法,当即获得热烈响应。钱老七借给老寒两千块钱,约定赚钱后提成。老寒凑钱将羽绒服运回老家桦甸囤积起来。结果那年夏天东北地区发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水,整个城市都被淹了,羽绒服被泡,全砸手里了。
  或问,即使上世纪九十年代物价低,一件羽绒服才20块钱,那是什么档次?不瞒你说,都是不折不扣的伪劣产品。两块粗糙的帆布中包裹着一坨鸭毛或者鸡毛,看上去厚厚实实,但水洗两次就露馅,鸭毛横七竖八地扎出来,只能一扔了之。再问,这样的东西有人买吗?当然有人买。我就买过。谁不知道一分价钱一分货,但大家手里是真没钱啊。花这么少的钱,可以解决一冬的保暖问题,你还想怎么着?学校附近岳阳街早市上30块钱的塑料“皮夹克”、15块钱一双的“雪地鞋”、10块钱一条的香烟、5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基本都卖给了我们这些穷学生。现在想来,那些年深圳、温州等地原始积累时制作的假冒伪劣轻工业品也许都被我们这些人使用了。大家都讨厌这些东西,但从辩证的角度看,若没这些便宜货,当时何以度日?
  那时学校管理较为宽松,图片社、冰激凌店、各种小书店都由本校大学生经营,偶尔摆摆摊也没人管,既方便了大家,年轻人也能挣点钱养活自己。大概在1995年左右,出现了一种比较先进的经营方式。新学期开始时,一些大三或者大四的学生到各个寝室(尤其是新生寝室)去散发传单,上面印着各种物品的品牌和价格,都比商店中略便宜一些。你需要什么、多少数量,只需在上面打个钩,写上你的名字和寝室号,第二天散发传单的人将其收走,再过几天就把你需要的物品送来,付钱收货,交易完成。这应该算最早的人工型“互联网+”,也相当于原始的快递小哥。我也通过这种订单购买过方便面之类的东西。后来了解到,那是几个高年级的学生组织的“股份公司”,根据大家的需求到批发市场低价进货、赚取差价,其实就是挣点运费之类。当然,也有的会掺杂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碰到这种情况,买家只能自认倒霉。
  既然是做生意,肯定有赔有赚。某个秋天,我上届的安徽师兄刘健,让老家的乡亲们拉来一车苹果。满满一车啊,就在教学楼前停着,来来往往的师生谁看见谁买。但学校的消费能力毕竟有限,摆了很长时间也没卖完。那些老乡晚上挤在学生宿舍,一日三餐和师兄在食堂里解决。最后也不知道他们是把苹果拉走了还是贱价处理了。
  不仅我们系,那时好像全校的学生都在力所能及地做生意。经济状况实在窘迫,劳动力严重过剩,产品不足,现金不足,大家只好倒腾点东西赚点小钱。身在其中的我,卖过图书,卖过梳子,最大的生意是卖拖鞋。大一时看到早市上有卖布鞋的,在东北称为“板鞋”,三块钱一双。我记得老家河北也有这种鞋卖,而且价格不高。于是写信给老爹,让他到沧州去批发一些来,只要低于三块就有的赚。结果,老爹给我邮来整整一麻袋——拖鞋。他所理解的“板鞋”就是劣质拖鞋。价格倒是不高,两块钱一双。我和同学们拎着拖鞋到各个寝室走了一趟,两块五一双,两天时间没卖出几双,大家都很泄气。这些拖鞋就一直堆在寝室里。每次换寝室,我都要把一麻袋“板鞋”从这屋拖到那屋。那四年我的同学们基本没买过拖鞋,随用随扔,他们有时候抱怨我,这是什么破拖鞋,鞋底打滑,差点摔倒!我无语凝噎,你白吃白拿还嫌不好?一直到毕业,还剩下半麻袋拖鞋没用完。我和好友黄冶将其拖到早市上,8毛钱一双,全部处理给摆摊的小贩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