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9日讯(记者 邵芳 通讯员 任厚毅 刘巍 王涛) 近日,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针对纯梁采油厂高89-1块二氧化碳驱油藏发生气窜情况,首次在国内应用二氧化碳气溶性发泡剂在地下形成二氧化碳泡沫进行封窜现场试验取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形成的二氧化碳泡沫有效封堵了地下窜流通道,对应的五口油井表现出增油和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的积极效果。
二氧化碳驱是中石化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节能减排同时大大提高原油采收率,但在二氧化碳驱过程中部分对应油井出现气窜现象,因此严重影响开发效果。对此,2013年以来,三采所科研人员围绕中石化科技项目“二氧化碳气溶性发泡剂的研制”,开展新型二氧化碳气溶性发泡剂的室内研制与评价研究。该项目通过对气溶性发泡剂的合成、结构表征、构效关系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特性等关键技术研究,最终形成非水二氧化碳封窜体系,其耐温大于120℃,耐盐大于100000mg/L,在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达到1.5%,原油存在下在多孔介质中的阻力因子达到30以上,满足二氧化碳驱的油藏需求。
据了解,高89-1块具有特低渗、高温、高盐等独特的油藏特点,对二氧化碳封窜剂提出严苛要求。7月25日,科研人员正式在高89-4井开展二氧化碳气溶性发泡剂封窜试验,共设计三个段塞,目前已完成第一段塞施工,共注入气溶性发泡剂8立方米,施工结束后形成的二氧化碳泡沫有效封堵了地下窜流通道。
该项技术的试验成功,为解决胜利油田乃至国内其它油田二氧化碳驱气窜治理难题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对二氧化碳驱在全国油田的普及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