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拥有的,正是我们匮乏的
2016年08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贾振勇
  民国时代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今天还“城会玩”,比如五花八门的各类评选、投票活动。那些搞得热闹且富有声势的活动,多出自民间;政府忙于混战、贪污和搜刮,也无暇管。由于那时没有互联网、没有微信,展示这些活动的舞台,就主要集中在报刊。当年的媒体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比如上世纪30年代鲁迅、郭沫若的争论,本属文人圈子里的笔墨官司,却被很多媒体搞成社会热点,更有甚者竟向全社会发起征文:我看鲁郭之争。
  这次要说的,是1926年关于鲁迅的一次评选。当时著名的《京报副刊》发起了一场谁是“新中国柱石”的投票选举活动。和今天朋友圈投票不同的是,他们专门邀请了很多名人来投票,不但要具实名,还要写文章阐述理由。当时有个名人叫张申府,这个人当年可是响当当的“大牛”,不但是著名的哲学家,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介绍过张国焘、周恩来、朱德等人入党,当过毛主席的“顶头上司”,据说对毛主席还“很不客气”。就是这个名人,一边唠叨着“投票只是一种把戏”,一边又郑重其事地写了篇文章来阐述他的选举理由,被《京报副刊》作为“选举票说明之十”公开发表。
  按说,投票要讲规矩,说明也不能妄议。可是这位张大侠不按套路出牌,人家要求征选十人,他只选了五人:一,徐谦;二,蒋介石;三,吴稚晖;四,鲁迅;五,蔡元培。你看他所选之人,排第一的徐谦,估计现在已经鲜有人知了;更令人恼火的是,他不但不选当时的总统、总理,还把撕扯政府的蒋介石等人选上了。他心目中的这五个“新中国柱石”,有四个是当时政坛风云人物,唯独鲁迅是文人。窥一叶而知秋,可见当时的文人还是有相当社会地位和影响的。
  至于这位“大牛”如何不讲投票规矩、如何妄议其他四位,我们暂且不论,我感兴趣的是他为何选鲁迅。张大侠的理由,当然是义正词严:“鲁迅是今日中国文学界第一人,我想凡是能够成个意见(在这方面)的人,当都是承认的。”你看,人家首先把社会共识和公论旗帜鲜明地摆在你眼前,你要不承认,就说明你“脑残”嘛。这个理由,对于近一个世纪后的我们来说,当然已经不足挂齿。我想,至今依然能振聋发聩的,是他犀利、尖刻的“妄议”:“他的东西,实在看了令人痛快。他不是一般的文人。他的东西似乎有时过损。也不是一般文人的损法。人的最不可恕的毛病是虚伪。鲁迅是恰与这个相反的。处在这个局面,中国人坏到这步田地,要说实话,自然是不能免于骂了。处在这个生活臬兀的时候,人的心境是不能平和的,人是难得不器量偏小的,刻薄是不容易逃脱的。但这是社会的责任。这责任是不应放在个人身上的。鲁迅的文章只应向更真切处作。(写完了,又看见他登在本月七日京副的一篇东西。简直过分说,我是没有一个字不同意的。‘对,要这样作!’这是我当下的想头。自然,我要从我自己的假面具揭起,如果有的话。其实是不能没有的,也许有,自己不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这便大有赖于彼此互揭了。这便是‘表襮人类之恶点’的像鲁迅一样的文学家——非中国式的文人——之所以可贵。)” 
  之所以照抄张大侠的原话,一是避免历史虚无主义,二是让各位看官的浮想联翩有点根据。人家的这段评论,先由印象入手,即“痛快”(当年的北大校花马珏十五六岁时写的《初次见鲁迅先生》中,也说过读鲁迅“很痛快”哦);然后直捣黄龙,反话正说,随手拈出鲁迅的“损”。当然,图穷匕见的话,就是“人的最不可恕的毛病是虚伪。鲁迅是恰与这个相反的。”所以,如果不仔细读,张大侠的话还真让人捏一把汗。
  晚清以降的很多传教士,在他们的述职报告中,大都将“虚伪”列为中国人的首要国民性。当然,说这些并不是拥护批判国民劣根性、酱缸文化等逆“国学热”的言论,要说的是,张大侠还真抓住了鲁迅所拥有的一个特性——“真”。后来的沈从文,说鲁迅“懂世故而不学世故,不否认自己世故,却事事同世故异途,是这个人比其他作家名流不同的地方”,和张大侠说鲁迅是“非中国式的文人”,堪称异曲同工。
  笼统说“鲁迅拥有的,正是我们匮乏的”,自然是语义不周,至少是比较不严谨,比如抬杠者如果说,我们有“爱疯”,鲁迅有吗?就足以让人哑口无言。“中国式”的东西的确太多,“层层淤积起来”,将人“埋得不能呼吸”(语出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虚伪”如果算中国特色的话,那么我们应该恭喜张大侠,他投票给鲁迅的理由说对了。
  如果尊重事实、出于良知,我想我们今天最大的匮乏,就是鲁迅的“真”。考诸史实,鲁迅不但在为人层面,“不知世故是天真”;在为文层面,更是“向更真切处作”。如今很多人不喜欢鲁迅,大概主要也是由于鲁迅这个人“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老是喋喋不休地说实话、说真话,不但不照顾别人的面子,还经常一竿子打翻满船人,你说,这能招人喜欢吗?能不让“虚伪”之人恨得牙根痒痒吗?
  可是,历史却不会根据我们的喜好来改变自己的航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鲁迅去世已经八十年了,但愿焦虑和浮躁的我们能静下心来,去仔细读读鲁迅,看看鲁迅及其文章中还有哪些是我们所匮乏的,我们能否从历史的尘埃和轰鸣中找到一点足以支撑我们做人做事的本钱。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