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美国小学生讲“司马光砸缸”
2016年08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心想
  几年前,我在明尼苏达大学读书的时候,一位美国朋友邀请我去教会学校给小朋友讲中国古典故事。我挑选了“司马光砸缸”这个中国孩子耳熟能详的故事。
  当讲到一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时,我问孩子们,如果他们看到有人掉到水缸里会怎么办。孩子们很兴奋,答案千奇百怪。有人马上回答,拨打911(这是美国的危机求助电话)。有人说,快求助大人。可是大人们都不在场。有个孩子说,司马光才7岁,他的朋友们多大了?如果都不到12岁,大人是不能不在场监护的(在美国,12岁以下的孩子是不能单独在家或者出行的)。有个孩子说,那个水缸为什么没有盖子呢?这是安全措施做得不好。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答案之后,就问我,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我也到揭开谜底的时候了。我说,司马光没有慌,他从旁边捡起块石头,对着水缸砸下去,水缸破了,水流了出来,小朋友得救了。这些小朋友一起“哟”了一声,开始相互讨论司马光的这个办法。
  这次经历给了我许多思考。
  第一,我们的课堂也可以从外边请些具有不同背景的人来给学生讲些故事,因为常态的课堂学生容易疲倦,尤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日益增强的时代,孩子们接触到多样性的人群和文化,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第二,每个故事或每篇文章都有其上下文背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要强求学生的单一答案,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思考,从中增长见识。那天提问之后,学生们没有一个给出我们故事里的答案。这不重要,因为具体场景不同,司马光所处的宋朝和21世纪的美国是非常不同的两个场景,前者没有911求助电话,也没有12岁以下儿童不能没有大人看管的规定。这些美国的孩子对水缸的概念也很模糊,不能还原出司马光当时的场景,让孩子们回到司马光的思维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不能因此就说司马光聪明,这些孩子不聪明。因此,文章的解读是教师不可回避的事情。教学参考书,只是参考书,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自身的解读。
  第三,儿童的安全意识。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学校里就会训练小孩子如何脱离危险地。比如消防员到学校给他们讲解和示范当火警响起时该怎样跑出屋子,警察到学校给学生讲什么时候要拨打求助电话,教师们还不时地带着学生到警察局和消防中心实地考察学习。当然,也给学生家长开讲座,普及安全知识。
  第四,在学习古典智慧和美德故事的时候,是否要脱离崇尚古人的思维呢?学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否就是一方面崇尚司马光“聪明”,一方面又机械地学习他的“砸缸”?我觉得,教师教育学生要小心谨慎,称赞古人的聪慧,但不可形成“尚古”思维,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教学束缚了孩子开放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
  (本文作者为旅美学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