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不可避免地给传统行业造成冲击或带来改变,创造新的服务,开辟新的市场。由于培养新的消费习惯离不开资本推动,“巨头合体”等资本运作方式又形成了惯例,新开辟的市场出现垄断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最近一段时间,滴滴顺风车在部分城市进行了价格上调。尽管滴滴官方回应称,提价是为了实现成本合理分摊,鼓励用户共享出行,但“滴优合体”后的多次提价还是引发了人们对网约车服务行业滋生垄断的担忧。
作为带着“互联网+”光环的新生事物,网约车一出现就备受关注。给乘客的巨大让利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则在于网约车对传统出租车体制产生冲击,寄托着打破行业垄断的期望。所以,当网约车合法化之后,当“差异化经营”被确定之后,当冲击传统出租车体制的作用力减弱之后,在这个全新且相对独立的消费领域内部,巨头的崛起以及新的垄断可能性,就成了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通常说来,在某一领域占据垄断地位的商家,有能力通过提价获取垄断利润,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方式,所以,当消费者亲身体会到网约车巨头提价之时,很容易将其与垄断联系起来。需要说明的是,提价本身并不能作为垄断的有力证据,因为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力、物力等成本上升,都可能导致提价。而且,所谓的价格垄断也不等同于提价,垄断企业有时候也会利用“垄断低价”,在产业链的上游压低原料的价格以减少成本,在下游则是压低商品售价,阻止后来者介入竞争。
具体到滴滴顺风车在多个城市的提价,判断其是否垄断还需要更具体、更严格的分析认定,不能简单地凭借“多次提价”就给出定论。对此,不妨回顾一下商务部对“滴优合体”的回应,起初简单说明“尚未收到经营者申报”,之后强调“未达到营业额申报要求也可以介入调查”,而最近的一次则是表态“将继续依法推进本案调查工作”。三次回应可谓层层递进,既体现出严谨的态度,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一点——能够引起商务部重视并展开调查,滴滴的某些经营环节体现出了垄断的特征。
这也不难理解,出租车新政于7月底正式发布,在给予网约车合法身份的同时,也确定了“差异化经营”的原则。这就意味着,网络约租车与传统的巡游出租车所提供的服务是分层的,两者之间的直接竞争关系被打破了,无形中制造了两个细分的市场。单看网约车这个领域,与优步合体之后的滴滴占据明显优势,在很多消费者眼里,“滴滴”二字几乎等同于网约车服务。而“车辆信息不一致补偿乘客一分钱”等情况的发生,也加剧了人们对店大欺客的担忧。
至此,人们对网约车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政出台之前,关注点集中在“互联网+”能否助力打破传统出租车体制的行政垄断,其间穿插着网约车是否安全的讨论,而在新政“靴子落地”之后,行业巨头是否垄断就成了主要议题。也不只是出租车行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不可避免地给传统行业造成冲击或带来改变,创造新的服务,开辟新的市场。由于培养新的消费习惯离不开资本推动,“巨头合体”等资本运作方式又形成了惯例,新开辟的市场出现垄断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于是,网约车的提价很容易挑动消费者的敏感神经,人们难免会担心,资本与技术结合非但没能打破某些行业旧体制的桎梏,反而制造了新的垄断。对于人们的这种担忧,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以及行业监管者,理应充分考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