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以来,胜利油田热电联供中心胜东热力五队按照原计划对9台锅炉进行了检修。不同的是,今冬油田这座供暖面积最广、供热能力最强的锅炉房将仅作备用热源。随着垦利区兴达发电厂供暖一级管网铺设进入尾声,八分场片区24个热力站改造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八分场片区400余万平米即将实现集中供热。至此,油田热力中心城区燃煤供暖方式将成为历史,油田热力在绿色、效能、现代化的轨道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本报记者 邵芳
通讯员 李永
超低排放标准出台
最大燃煤锅炉房需转型
随着锦华一区至四区建成投产,1998年胜东热力五队组建,院内供暖烟囱高高耸立,不仅满足了锦华片区供热需求,也成为区域地标性建筑,见证着一代人的过往青春。伴随城区向东扩张,胜东社区锦华、锦苑、瑞东等住宅鳞次栉比,2005年热力五队扩建了第二个锅炉房,15个小区、三万余户居民享受了温暖如春的冬季,至此成就了热电联供中心供暖面积最大、锅炉房规模最大的基层单位。
18年来,每年冬季9台锅炉同时运行,机械轰鸣声成为常伴职工耳畔的“交响乐”,一丝不苟确保安全运行理念融入了每名职工心中,一小时的巡检制度成为职工的工作习惯,连续昼夜的抢修场景成为职工共同的回忆。据统计,该锅炉房每年冬季所需燃煤近8万吨。
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深入和供暖方式的不断调整,2013年,面对与日俱增的环境污染和严重的雾霾天气,山东省出台区域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对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有了严格规定。在山东省新标准刚实行两年后,2015年8月,山东省环保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燃煤机组(锅炉)超低排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18年底前,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为原标准的四分之一,烟尘排放浓度为原标准的二分之一,成为燃煤发电机组清洁生产水平的新标杆。这对油田以燃煤、燃油为主的热力单位,尤其是供暖面积最大的胜东热力五队都是严峻的挑战。
环保的新标准就是油田热力行动的风向标。调整燃料结构、改造供暖设施、升级智能管理、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等多项行动陆续拉开了油田热力转型发展的帷幕。
“从2013年起,我们锅炉房先后安装了脱硫系统和布袋除尘器,但环保设备难以满足刚出台的超低排放的要求,环保压力依然沉重。”热力五队队长赵平说,由于距胜利发电厂较远,加之供暖面积较大,电厂热源无法满足胜东片区供暖需求,锦华片区供暖改造成为热电联供中心的“心病”。
200余人参加转岗培训
缓解人员紧缺难题
2014年以来,随着山东兴达新能源有限公司热电联产项目在垦利经济开发区投产建设,油田热力意识到机遇的来临。油田热力生产运行部、规划计划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对兴达发电厂进行了数次实地考察,以确保其工作能力、方案设计满足供暖需求。2015年,随着八分场片区改造项目得到中石化审批,涉及八分场地区胜东社区胜医、华瑞、东风、瑞西、锦华片区、胜北社区景安、景运片区7座燃煤、燃油锅炉房改造项目拉开了序幕,分散供暖方式将被集中供热取代。
目前由兴达发电厂负责的一级管网铺设工作已进入尾声,由油田负责的24个热力站改造升级陆续拉开,工程预计10月竣工,预计年取代标煤6000吨,减少烟尘排放120吨,二氧化硫排放780吨,氮氧化物排放540吨。2015年,7个锅炉房的司炉工共计200余人参加了转岗培训。
“以后压力就小了。”是胜东热力五队党委书记李增利听到职工最多的反馈。据其介绍,每个供暖季职工安全运行压力大,司炉工需要24小时监管,安全神经如同一道紧箍咒扣在了每个职工的头上。一旦锅炉出现问题,维修人员就要尽快抢修,全力保供暖。“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已经成为维修工的习惯。“今年小年夜,1号锅炉出现了小故障,职工从清晨9点忙碌到晚上9点,期间很多人一口水没喝,一口饭没吃,看着就让人心疼。”李增利介绍,听说锅炉房要停运了,虽然不舍,但员工心中充满了喜悦。
供暖的改造不仅解除了环保压力,热力五队人员紧缺问题也迎刃而解。据队长赵平说,由于人员的紧缺和老龄化严重,每年冬季供暖前期,五队都要雇佣四十余名外雇工人从事锅炉维护等工作。而改造后,职工只需要加强热力站的维护与检修,安全压力与工作量得以大幅度减少。目前,热力五队司炉工已经接受入户维修培训。“改造完成后,我们不仅能满足正常供暖需求,还将有多名员工转岗。”赵平说。
8月初,位于胜东热力五站的中集站建设开工,兴达电厂输送的热水经中集站加压而回路,形成一条可循环的热力水龙,畅通于脚下的大地。中集站预计10月竣工。“锅炉房虽停了,可热力员工敢于攻坚克难、精细谨慎的精神还将继续。”赵平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