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公寓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建成营业不到十年,面临拆迁的美德老年公寓不知何去何从
2016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忙活一上午,厚厚几大摞、二十多位老人吃的韭菜饼子就烙好了。
  ▲秋收的玉米就晒在公寓外的一块水泥地上,黄澄澄一片。
     对美德老年公寓里留守的二十多位老人来说,这是在公寓里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了。
  这个位于历城区王舍人镇张马屯西村最北端、建成营业还不到十年的老年公寓,如今孤零零的,它南边的村庄已基本拆迁完毕。美德公寓何去何从,仍不得而知。

  文/片 本报记者 张刚   
 
自给自足的中秋宴
  从工业北路张马屯西村村口向北,满眼所见,全是废墟。昔日的村庄,在旧村改造的拆迁进程中变成了一堆砖砾,剩下的不多几处房屋,墙上写着大大的“拆”字。几位乡下专门拆砖的村民,在这里一片片敲废砖。
  虽然被拆迁笼罩,但浓浓的节日味道还是传到了老年公寓里。
  进了公寓门,右手边就是厨房,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在擀面皮,86岁的崔大娘在包韭菜盒,院长张大美则忙着烙韭菜饼,三个人分工有序,忙活一上午,厚厚几大摞,二十多位老人吃的韭菜饼子就烙好了。勤杂工老张在外面院子的大锅灶里熬大米粥,都是老人喜欢的软和饭食。原来,厨师们都回家过节去了,节日期间,需要老人临时亲自上阵了。
  韭菜是自己种的,没打农药,纯绿色天然的。在公寓外头有自种的几分地,小白菜、菠菜、韭菜、萝卜,还有玉米、向日葵等。秋收的玉米,就晒在公寓外的一块水泥地上,黄澄澄一片。
  虽然是节日,大多时候,公寓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己包的小白菜包子,做的豆腐炖粉皮、地瓜稀饭等等,都是老人最喜欢吃的饭。
  做好了饭,院长张大美还拄着拐杖忙个不停,在一个个房间里探视,还要给老人准备月饼、牛奶。
  张大美关心的是,要随时注意着不能让老人一次吃多。越是过节越要控制量,因为家里的孩子都带好吃的来了,要是吃多了,老人的胃受不了,反而容易被撑着。而且孩子们心肠软,老人要吃就给,尤其晚上,吃多了肠胃更受不了。
  虽然是团圆喜庆的节日,但公寓里没有喧闹,和往常一样安静。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晒着被褥,阳光在上面一寸寸悄悄地移动着。
儿女们来了
留下月饼又走了

  有几位老人被家属接回去了。留守老人的桌子上都有苹果、月饼这些节日的食品,都是孩子们来探望老人后留下的,探望后,孩子们又回去了,有的要上班,有的要照看小的,总之都很忙。
  今年84岁的王新芳老人有脑血栓后遗症,她慢慢挪动着脚步,从房间门口到屋内桌子边两米的距离,挪了好长时间,一点点挪着腿,转身,慢慢坐下,使劲拉抽屉,里面有几块孩子送来的月饼。让王新芳老人感到高兴的是,团圆日,大儿子和儿媳来看她了,二儿子也来了,虽然老伴去世十几年了,但是孩子们特别孝顺,“经常来,而且都在机关上班。”说起孩子她很欣慰。
  “看,月饼,都是好的月饼。”桌上一个饭盒里还有两串葡萄,“吃,吃!洗过了,洗干净的。我自己吃不了!”
  王大娘问记者:“抽烟吗?”
  记者:“不抽。”
  她仿佛有点失望:“好烟!我有好烟!”
  “喔,什么好烟?”
  “中华!你有打火机吗?”
  原来王大娘是想抽烟了,但是为安全考虑公寓里不允许藏打火机,记者最后借来一个打火机,她从褥子下面找出一包中华烟来,抽出一支点上了。今天她这是抽第二支了,孩子来的时候给她点了一支,夜里临睡前还要抽一支,是院长把她扶到公寓院子里,抽完后再送回房间。打火机决不能给。 
  有位女儿来看望老母亲,老人要喝凉开水,女儿拿不准,就来问院长,院长不给喝,说喝了肚子疼,让她喝温开水。
焦虑的拆迁
  公寓建成还不到十年,但谁想城市会发展得这么快,原来的农村已快成城市中心地带了,张大美这几年持续不断地在公寓上投入,建了三层,加上各种配套,近千万元都投进去了,入住的老人零零散散地也被孩子接走了,安置到别的地方了。
  老人们也都听说了拆迁的消息,问老人担心吗,将来去哪里?一位老人说,不担心,“院长去哪里俺们就去哪里。”他们信任院长,公寓里还有个傻妞,傻妞母亲死了,无依无靠了,还得靠张大美照看。
  因为拆迁,有线电视被掐了,几位老人寂寞难耐,打12345热线投诉后又重新开通,16日,电又被停了,张大美到处打电话,又接通了。这让张大美很焦虑。下一步如何拆迁,如何补偿?公寓搬到何处?这是她面临的一个大难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