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年流浪,早已忘却节日的意义
救助站就是个临时的家,中秋的概念对受助者来说太模糊了
2016年09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老杨狼吞虎咽地吃着水饺。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每个人都渴望回家,与家人团圆赏月。节日虽好,但许多人因迷路、衣食无着、打工遇难处等原因而求助救助站。对于他们来说,与家人团聚尤为奢侈。不少人甚至因多年流浪,早已忘却了中秋节的美好意义。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杰
跟家里联系是五年前
希望他们好好过节
“老杨又来了。” 15日上午11点,看到救助大厅门口的一位老人,救助员陈冰说道。隔着服务窗的玻璃,老杨远远地向陈冰打了一声招呼,便径直向大厅角落的食物储存区走去。拿了一包咸菜、一个馒头、一瓶水,自顾自地吃了起来。
根据救助站的记录:老杨名叫杨守德,河南开封人,58岁;自2014年开始,在济南流浪,先后十多次来救助站。“每次来,就是要吃的。他知道自己家在哪,就是不愿回家,也不要返乡车票。”陈斌无奈地说。
据杨守德介绍,之前自己在河南开封经营一家有色金属加工厂,工厂倒闭后,便来到济南,打算做回收电动车旧电池的买卖。可由于爱赌博,刚来济南便赌钱,输光了自己最后积蓄。“前前后后输了20多万元。我现在自己没钱还亲戚朋友,跟家里也断了联系,只能在济南流浪。”
对于杨守德的说法,陈冰表示真假难分。“不过,他神志清醒、身体健康,应该找份工作,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每天没饭吃。”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看到陈冰为其端来的水饺、月饼,杨守德有点惊讶,悄悄将月饼装入口袋,杨守德嘴里念叨,“最后一次跟家里联系是在五年前,希望他们好好过节。”
看着老杨狼吞虎咽地吃水饺,陈冰叹道:老杨等绝大多数流浪人员,因常年漂泊在外,时间、节日对于他们早已没有任何象征意义;多年孤身流浪,情感早已麻木,想家只是徒增伤感。“很多人就这样变得精神不正常。”
找到走丢两日的父亲
中秋一家团圆了
13点,一位中年男子心急火燎地来到救助站大厅,来接回走丢两日的父亲。
据救助员陈冰介绍:14日凌晨,老人由天桥区北园派出所民警送来。“老人租房子住。房租到期,没交房租,房东赶出老人。老人流浪街头,好心人报警后,警察送来救助站。”
来到救助站,经过简单询问,按照老人的身份证信息,救助员终于联系上老人的儿子。“儿子一听说,赶紧就来救助站接人。”
看到父亲,儿子满脸的紧张,终于放松下来。“找两天了,八月十五,全家团圆的时候,父亲却丢了,我们着急死了。”
再三感谢后,中年人搀着行动迟缓的父亲,慢慢走出救助站。中年人一边走一边嘱咐着,“以后别再忘带电话了,真走丢可就麻烦了。”
除了老杨、走丢老人,中秋节当天济南救助站还救助了三位异乡客,工作人员为他们开具返乡车票,助其回家。翻看9月以来的《流浪人员登记记录表》,记者发现:救助站平均每天为五六位流浪人员开具返乡车票。这些人多来自东北、河南等外省,以来济打工者居多。
而这些人的落难原因,要么是在打工期间被骗而无钱返乡;要么是钱包被偷,银行卡、身份证全都丢失;还有少数是因为遇到意外交通事故,如一位济宁人骑自行车时,掉进排水沟,处理完事故后身无分文,只好来求助救助站。“当天就为他们办理返乡车票。”陈冰称,尽早办理,好让这些落难的异乡客“能赶回家与家人过中秋。”
虽是临时的家
月饼水饺一样不缺
除了上述那些临时接受救助的“异乡客”,济南市救助站还有20余名“常住客”。他们多数是因为精神疾病而无法记得家庭住址或其他原因,而长期住站。
8日中午,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的妇女儿童保护科(简称儿保科)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先吃水饺,不然待会儿饱饱的,又吃不下饭了,月饼可以留着慢慢吃!”救助员小李一边发月饼一边假装生气地劝道。但受助人员一边笑呵呵看着她,一边偷偷地撕开了月饼包装盒。
据小李介绍,儿保科共有八名妇女、两名儿童。妇女都在35岁以上,其中有三位年龄都在60岁以上。“都是由于精神疾病或者智力障碍,找不到家的。”
拿到月饼,老人们都“冷落”了面前的美味水饺,不约而同地掰开月饼来吃。虽然都无法正常用语言表达,但从老人们支支吾吾的话语与脸上的兴奋劲儿可看出,美味的月饼甜到了她们心里。
见到发月饼,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虽一脸的喜悦,却无法表达。据小李介绍,小男孩患有智障,5个月前由派出所送来。发现他时,他穿着一身新衣服,还背着一个书包,包里还有几百块钱。由于不知其姓名,工作人员都称呼他“金宝”、“金娃”。
“她就是金秀,她对金宝可亲了。”小李指着一位正在为小金宝认真穿鞋子的中年妇女说。2011年,自称“家住济宁、丈夫是养鱼的”但找不到回家路的金秀被警察送来救助站,“当时她还怀着孩子。”顺利分娩后,金秀的女儿被送到济南市儿童福利院,而智障的金秀就一直住在了救助站。
或许是出于母爱,金秀对于小金宝尤为关爱。帮小金宝拿筷子,给他端饺子,像母亲一样训斥他“先吃饺子,晚点吃月饼”。尽管忘了家乡的具体地址,但小李等救助站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让她回想,“她是这群人中最有可能找到家的一个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重点
第A02版:壹读
第A03版:壹读·中秋
第A04版:壹读·教育
第A05版:壹读·社会
第A06版:动向
第A07版:动向·国内
第A08版:动向·国际
第A09版:世界周刊
第A10版:世界周刊·观点
第A11版:世界周刊·人物
第A12版:青未了·书坊
第A13版:青未了·书坊
第A14版:文娱
第A15版:乐动
第A16版:乐动
第B01版:今日济南
第B02版:今日济南·最抢眼
第B04版:今日济南·泉城事
第B05版:今日济南·泉城事
第B06版:今日济南·泉城事
第B07版:今日济南·泉城事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