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切断营养源,“饿死”肿瘤
市一院介入放射科精准治疗,给肿瘤患者送福音
2016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C06
周刊
  本报记者 李倩 康宇 通讯员 周静
  对于介入治疗,很多人都知道,血管堵牢了,放个支架立即开通,救命于一线。其实,介入治疗还有一个不被大众所了解的一面——“堵”血管,在适当的位置用栓塞剂栓塞血管,达到止血、给肿瘤“断粮”的目的,同样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介入堵住血管
 让肿瘤“饥饿”萎缩

  一根细细的导管,在X线透视、数字显影下,缓缓插入血管,向病变或者出血部位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一个米粒大小的穿刺针孔,竟是一台大手术在体表留下的所有印记……介入治疗在止血、治疗肿瘤方面的应用,因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立竿见影的特点在医学上独具魅力,给患者带来福音。
  市民张先生39岁,7年前被查出患有肝癌。“他的肿瘤大小直径有10公分,不宜手术切除,后来经过和患者及家属详细讨论之后,决定采取介入治疗。”市一院介入放射科主任曹景勤介绍,目前,张先生的肿瘤已经越来越小,已经缩小到直径5公分左右,完全可以再进行手术进行切除。
  “介入治疗可使部分肿瘤患者重新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曹景勤说,肿瘤的疯狂生长是以大量攫取人体营养为前提的。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供血动脉,阻断其血运,就能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曹景勤介绍,介入手术对治疗肝血管瘤、肾错构瘤、子宫肌瘤也有很好的效果。“一些患者的肿瘤多达十几个,若不切除子宫,术后复发的几率非常大。介入治疗则不然,无论肿瘤有多少,只要导管插管到位,栓塞到位,对所有肿瘤都有效。”
 穿十几斤的铅衣
 一站就是数个小时

  作为介入放射科的医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射线。“我们科室一天最多有30余台手术,三台手术室几乎是全天候的运转,一台手术平均下来要接近2个小时,一个医生连续7、8个小时站手术台是常有的事。”曹景勤说,从做第一台介入手术开始,他就知道从事介入这一行当的医生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我们现在情况好很多了,但每天仍不可避免地面对放射线照射、沉重的铅衣、高度的精神集中和24小时待命。”
  每次手术都要穿着十几斤的铅衣作为防护,那些保护不到的地方,如胳膊、手,则是完全裸露在辐射下。有时手术较为复杂,穿着到手肘的铅衣不方便,只能穿上铅衣马甲,即使这样,一场手术下来,就跟从水里钻出来一样。
  “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性质决定的。”在曹景勤看来,患者的疾病、健康甚至于生命都在医生的掌握之中,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是权力而是责任,将这责任扛在身上的第一天开始,作为医生的他就没想过后悔。
健康是一种生活态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