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勤在手术室外,给年轻医师作指导。本报记者 康宇 摄
本报记者 李倩 康宇 通讯员 周静
对于介入治疗,很多人都知道,血管堵牢了,放个支架立即开通,救命于一线。其实,介入治疗还有一个不被大众所了解的一面——“堵”血管,在适当的位置用栓塞剂栓塞血管,达到止血、给肿瘤“断粮”的目的,同样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介入堵住血管
让肿瘤“饥饿”萎缩
一根细细的导管,在X线透视、数字显影下,缓缓插入血管,向病变或者出血部位注入化疗药物及栓塞剂;一个米粒大小的穿刺针孔,竟是一台大手术在体表留下的所有印记……介入治疗在止血、治疗肿瘤方面的应用,因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立竿见影的特点在医学上独具魅力,给患者带来福音。
市民张先生39岁,7年前被查出患有肝癌。“他的肿瘤大小直径有10公分,不宜手术切除,后来经过和患者及家属详细讨论之后,决定采取介入治疗。”市一院介入放射科主任曹景勤介绍,目前,张先生的肿瘤已经越来越小,已经缩小到直径5公分左右,完全可以再进行手术进行切除。
“介入治疗可使部分肿瘤患者重新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曹景勤说,肿瘤的疯狂生长是以大量攫取人体营养为前提的。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供血动脉,阻断其血运,就能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曹景勤介绍,介入手术对治疗肝血管瘤、肾错构瘤、子宫肌瘤也有很好的效果。“一些患者的肿瘤多达十几个,若不切除子宫,术后复发的几率非常大。介入治疗则不然,无论肿瘤有多少,只要导管插管到位,栓塞到位,对所有肿瘤都有效。”
穿十几斤的铅衣
一站就是数个小时
作为介入放射科的医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射线。“我们科室一天最多有30余台手术,三台手术室几乎是全天候的运转,一台手术平均下来要接近2个小时,一个医生连续7、8个小时站手术台是常有的事。”曹景勤说,从做第一台介入手术开始,他就知道从事介入这一行当的医生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我们现在情况好很多了,但每天仍不可避免地面对放射线照射、沉重的铅衣、高度的精神集中和24小时待命。”
每次手术都要穿着十几斤的铅衣作为防护,那些保护不到的地方,如胳膊、手,则是完全裸露在辐射下。有时手术较为复杂,穿着到手肘的铅衣不方便,只能穿上铅衣马甲,即使这样,一场手术下来,就跟从水里钻出来一样。
“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性质决定的。”在曹景勤看来,患者的疾病、健康甚至于生命都在医生的掌握之中,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是权力而是责任,将这责任扛在身上的第一天开始,作为医生的他就没想过后悔。
□科室优势技术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是山东省最早开展介入治疗的科室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年预计手术量6000余台。目前科室开展的主要介入医疗项目有:
1、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尤其是肝癌局部化疗栓塞是目前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能迅速控制肿瘤生长,效果可以和手术切除相媲美,具有比外科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
2、急诊大出血的栓塞治疗开辟了治疗大出血的新途径,新疗法,其止血快、效果明显、复发少,特别是对出血部位不明确,无法行外科治疗,内科保守治疗的出血效果尤为明显。
3、介入治疗血管内栓塞、宫外孕,不仅痛苦小,同时还保护了输卵管,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介入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可免除“开刀”治疗的痛苦,使副作用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