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重新定义了军民关系
2016年10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飞跃 张跃伟 
  重走长征路前,我们对军民关系的印象,无外乎“军民鱼水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样的口号,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真正在路上,触摸到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泪的故事,才感受到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贵州石阡,上百红军战士宁可跳崖也不打百姓,让百姓铭记至今;在贵州遵义,红军卫生员救死扶伤更是被百姓尊为“菩萨”;在四川凉山,战士们宁可被彝族群众缴械脱光衣服,也严守民族政策绝不反击,在藏区草地,找不到群众的筹粮战士写下一个个木板借条……
  采访中,不少群众的回忆和感恩让人动容。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不管士兵还是平民,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但红军与百姓的关系,从未因自己陷入绝境而改变。
  正因如此,百姓对红军同样报以最纯朴的情感。在贵州和四川的大山中采访后记者发现,当地去世或健在的老红军,大多是红军长征路上掉队或留下的伤员,他们大多被当地群众救下或收留,幸运活了下来。如今105岁的尹全学当年受伤后被人收留,最终在松潘县定居。他一生未娶,当地一户人家便把女儿过继给他,让他收为养女,为他养老送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百姓获得了土地、平等和尊严,踊跃加入红军,把党和军队的信仰与自己的命运牢牢捆绑在一起。红军和百姓重新定义了军与民的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这样的部队才会打胜仗,创奇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