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实现2.0、3.0,谈什么智能制造
2016年10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红领集团作为工业4.0的转型样本,其魔幻工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士前来参观、学习。
     中小企业有能力转型智能制造吗?智能制造就是买一套“工业4.0”的机器,输入一套ERP方案就OK了吗?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智能制造?
  本报记者 蔡宇丹 任磊磊

谁在引领智能制造?
  不久前在青岛举行的2016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上,《中国制造2025》的参与编制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提出了“海联网”概念。海联网是一个云平台,聚集了很多技术平台、工具,比如数据分析工具,这些工具是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类似于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
  “整个中国制造业非常需要这些工具。”李培根说,现在很多中小企业做智能制造不知道怎么下手。互联是要靠数据的,别说数据分析,这些企业连该搜集哪些数据、怎么搜集数据都不清楚,更别说搭建平台做个性化定制了。
  IIC联盟以通用、思科、IBM、英特尔等公司为首,从传感器、设备管理、数据管理、应用与集成等七个方面构架工业互联网。在IIC的“朋友圈”里,已有超过26个国家的2000多名企业会员,会促发“积木式创新”。而李培根院士提出的海联网就是不同生产要素模块化,由不同企业进行研发和生产,像搭积木一样去组合成产业链条。  “在智能制造上,真正的引领者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制造业里的大公司。”李培根在信博会智能制造论坛上说,这些引领者在德国是西门子、博世;在美国GE领衔;在日本是三菱。所以,中国的大企业要有担当。
  “这一点不容置疑。”海尔轮值总裁周云杰对齐鲁晚报记者说,海尔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做引领者。2016年2月,海尔成立工业智能研究院,为的是研究制定标准;9月,牵头成立中国家电业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创新服务平台。
  车间智能化了,还用老板手指着下命令?
  吴晓波去德国考察,浙江的企业家给他打电话说,晓波,给我弄一套工业4.0的设备来,我要搞智能制造。这是吴晓波在吴晓波频道上讲的一个故事,听起来更像一个段子,但它形象地反映了一些中国企业家在智能制造上的浮躁心理。
  华为中国区制造行业解决方案总监李天恩认为,智能制造本身不光是技术的改进,还是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组织模式的转变。以信息技术做支撑进行生产工艺模式的转变;从另一角度讲它是助推器,从帮助技术变革到帮助组织变革。
  “如果整个车间都智能化了,老板还在用手指着下命令,这协调吗?”金蝶集团首席制造专家蔡颖说,数字化工厂必须配套组织管理上的改革。
  由于大批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福建莆田的制鞋业正处在深度转型的痛苦过程中。10月中旬,当地的龙头企业双驰鞋业与红领集团签订战略合同。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在签约仪式上说,转向红领模式的个性化定制过程中,组织流程的变革是核心。
  在红领旗下酷特智能输出的解决方案中,有一个“源点论组织体系”。红领集团副总裁柳屹立在信博会智能制造论坛上讲,对应的这套解决方案,是组织构架的变革,必须要形成一个极致扁平化、高效协同的组织,才能把这一套方案执行下去。这种极致扁平化组织就是打破科层制,去领导化、去审批、去科层的自组织。
  在工业4.0上跟风,会形成泡沫
  “智能制造是方向,但不能盲目追求。“李培根说,企业要知道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发展瓶颈在哪。中国很多企业目前还处在工业2.0阶段。2.0阶段的企业,要用常规的自动化、数字化解决问题,而不是智能化;处于3.0后段、接近4.0的,要结合产品定位,市场以及生产效率等因素去推进智能化。
  青特集团副总裁纪奕春坦言,如果在工业4.0上跟风的话,又会形成泡沫。如果不实现2.0、3.0的话,不实现自动化,谈什么智能制造?
  张瑞敏对比德国西门子和美国GE发现,两个国家发力方向不一样,德国人强调要让德国制造在全世界最有竞争力,因此要把制造做好;而美国人认为必须控制住信息,工厂就会为你服务。但不管怎样,两家都把设计变成虚拟的,如果用户需求来了,进行虚拟设计后传给工厂制造。
  被海尔兼并的新西兰第一家电厂商裴雪派克在海尔这里做了一个电机的全自动生产线。设计在新西兰,设计好了后从网上传给生产线制造。“智能制造一定是虚拟设计。这一点,我觉得中国制造的差距还很大。”张瑞敏说。
  双立人的启示:微创新带来核心竞能力
  比之工业4.0,李培根则强调产品的独特性,他认为这是核心竞争力,企业要从数据、设备、产品,人那里寻找机会。
  德国双立人指甲钳就是一个案例。人的指甲有两个弧度,把手撑开是一个弧度,反过来看又是一个弧度。考虑到这个特性,双立人进行了特别设计,它用了一种特别的技术来适应剪指甲时的这一场景。“一点小小创新就能给企业带来独特的优势。”李培根说。
  即发集团的假发生产就是一个例子。即发集团副总经理万刚介绍,即发的高端假发完全个性化定制生产,出口到欧洲的用真人头发做的假发一顶卖上万元,但生产过程还无法实现智能化。假发生产过程中要做头模。现在,即发正在研究引入3D打印来进行精益生产——先扫描头部,然后3D打印头模,这样客户体验感会更好。
  3D打印头模牵扯到打印、扫描、材料三个环节。万刚坦言,这种打印材料成本比假发还贵;而头部的头发也会影响扫描精度,像红领魔幻大巴上的3D扫描需要裸体后穿上带有芯片的特制的衣服,获取的身体数据才准确。“互联网要加传统行业,拿一个模式去套是行不通的。”万刚说,首先你要了解这个行业,再把你的方案加上。
  而制造业任何一个微创新背后,都要使出洪荒之力。就像即发正在把3D打印引入假发产业链,它带给用户的是小惊喜,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为这样的微创新,他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