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红军
在夏天的黄昏,烟台是一片蔚蓝的大海。
冰心一生三次到烟台。每一次,都是一次回眸;每一次,都是一次回归,都在她的心灵深处烙下印记。
当仅仅只是一个四岁孩童的冰心回到大海的怀抱时,她的内心必定如大海般波涛汹涌。
这是冰心第一次到烟台。这一次,她在烟台整整待了8年,童年时光几乎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随着生活的变迁,长大后的冰心先生离开了烟台,离开了“故乡的海波”,又离开了温暖和谐的家人;来到了北京,来到了美国,来到了昆明;开始不断地接触着庞杂的社会,不断地成长与思考,同时也不断地用笔记录下来。这个初出茅庐的思想纯洁的女青年,心中满是关于美、关于善的意念和印象,她也希望世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像她自己和她的家庭一样的幸福。然而在那个布满阴霾的年代,她却见到了许多普普通通而心地善良的人们遭遇着不幸,于是她心中那片盛满爱的海洋变得不平静起来,她思索社会,思索真理,她在诗歌中这样写道:“海波不住地问着岩石,岩石永久沉默着不曾回答;然而它这沉默,已经过百千万回的思索。”“初识的海中,神秘的礁石上,处处闪烁着怀疑的灯光呢。感谢你指示我,生命的舟难行的路!”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大海对冰心的思想启迪,大海对冰心渐渐发育成型的人格塑造,大海给予了冰心以广阔的胸襟,沉豪的个性,博爱的风度,冰心渐渐随时代的浪潮推上了文学的道路。
冰心曾说过:“随家迁到烟台后,先后在海军采办厅、海军医院、海军练营、海军学堂住过。每一处住所都临近大海,海浪、沙滩、炮台、灯塔、水兵、旗台,在童年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我的作品中,有描写海的章句,那都是烟台的大海。”
她用深情的笔触用美好的诗歌描写父亲、军营和大海:“澎湃的海涛,深沉的山影——夜已经深了不出去罢。看呵!一星灯火里,军人的父亲,独立在旗台上。”从诗歌中,可看出,冰心与大海,密不可分。它既是冰心反复吟诵的题材,又在创作中给她给养。冰心多次以如泼之墨,描绘大海辽阔深邃、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形象,把大海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自称“海的女儿”。
这童年的“根据地”,冰心又怎能不常怀念想呢?她记得那个小金沟寨,这个还在山陬海隅安息着的村落,在冰心看来却是那么的亲切,百十来幢偎倚着的村舍,还有那些淳朴勇敢的乡亲,这些足以让冰心动容,念念不忘。
第二次到烟台,是1917年的春天。
当时,仿佛是突然之间北京街头警察挨家挨户命令悬挂黄龙旗。停业五年多的黄龙旗店又重操旧业,但一时供不应求,许多人家只好用纸糊一面龙旗应付。而那些早就盼望清室复辟的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则弹冠相庆,兴冲冲地聚集在皇宫门前等候觐见“皇上”;没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没有发辫的人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作的假发辫,他们穿上长袍马褂,晃着真真假假的大辫子招摇过市。
北京城里的老百姓,早就知道辫子兵是没有纪律的部队,假如他们闯进北京,必然要到居民家里骚扰,如果这样,妇女和年轻的女孩子的安全,就失去了保障。而冰心的父亲是拥护共和的。所以,冰心的父亲决定,先把妻子儿女送到烟台去,暂避一个时期。这样,十七岁的少女冰心,就与母亲和弟弟们一道,第二次到了她童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烟台。
冰心当然十分愿意回到她童年时代生活过的大海边去,况且能够坐在她一向喜欢的大轮船上,沿途领略大海的风光,这应该是一次十分惬意的旅行。然而,不,这次旅行简直像逃难,因为无数的家庭都把张勋的辫子兵看得象瘟疫一样可怕,都想尽快地离开北京,所以,从塘沽至烟台的轮船非常拥挤。军学司长的家眷,竟然只能坐在闷热的货舱里,与许许多多逃离北京的人们拥挤在一块儿,度过了几十个小时的窒息、炎热、黑暗的海上生活。
等到轮船终于抵达烟台港时,冰心赶紧走出货舱。迎面立刻吹来了徐徐的海风,大海,又一次在这位海的女儿面前,展现出自己神奇而又美丽的容颜。冰心望着她久违了的大海(她已经离开这里五年了啊!),深深地呼吸着拂面的海风吹送过来的大海特有的气息,感到无比的馨香和亲切,仿佛在货舱里忍受了几十个小时的炎热、窒息的气息,都被这清凉的海风吹得无影无踪了;货舱旅行带来的郁闷和失望,也被这蔚蓝色的海水洗涤尽了!她面对着自童年时代就无比熟悉的大海,内心里轻轻地向它诉说着:大海啊,你的女儿又返回到你的身边来了。
就这样,冰心又住进了她童年时代住过的房子,她又可以像她儿时那样,随时凭窗眺望大海的丰姿,或者到海边的沙滩上去玩耍,去散步了。所不同的只是,过去的她,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而现在,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十七岁的女孩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她觉得,面对着童年时代就熟悉的大海、沙滩、山峦、灯塔……她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所以在十七岁的冰心心灵深处就有了许多的感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